第16版:人物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7年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90后清沙工费梦星:
沙漠深处七载守望
本报记者 陈 力 通讯员 李红红

“你放心地去上班吧,过几天我去治沙点陪你过年!”春节前夕,杜慧与丈夫费梦星依依惜别。半年多了,家住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费梦星与新婚妻子总是聚少离多。这不,费梦星又登上了前往360治沙点的列车。

临(临河)策(策克)铁路沿线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有大片无人区,夏天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冬天最低气温零下30摄氏度,一年四季风沙肆虐。临策铁路沙害严重,治沙点大都建在人迹罕至的荒漠路段,只能用所处位置的铁路公里数来界定,“360治沙点”由此得名。

凌晨5时,气温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东方的鱼肚白泛着冷色。费梦星登上皮卡车,在此起彼伏的沙丘间艰难穿行。一天的沙害巡视工作开始了:铲沙、装沙、背袋、掩埋……在颇有韵律的叮当声中,费梦星和工友撸起袖子,一起用编织袋把线路上的沙子装袋,再背到低洼处倾倒,最后再压上一层黄土。接近中午,他们才清理完隧道内外的积沙。

360治沙点一共有13名清沙工,27岁的费梦星是13名清沙工中唯一的“90后”。从2010年初至今,他一守就是近7年。费梦星对6公里长的呼口一号隧道和二号隧道口比家门都熟悉,“隧道口属于沙害重灾区,也是每周重点巡查的位置,无风时3天巡查清理一次。风沙大时,往往需要连续2天到3天分段清理。”

360治沙点没有水源,工程治沙是这里护路的唯一手段。费梦星他们织出的150公里长的沙障,网格就达250万平方米。除了为大漠织“纱”,费梦星和工友们还要维修这一个个黑色网格,种植梭梭草、红柳等耐寒抗旱植物。在治沙点种树,甚至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

7载苦守,费梦星与沙做伴,眼瞅着清沙点也从过去的10个减少到了6个,许多地方种植的固沙植物已经完全成活。一想到这,守望在治沙点的费梦星就觉得很幸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