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百姓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电台:
被唤醒的“耳朵经济”
默 言

捧着收音机听广播,对于笔者而言,感觉已经是非常久远的事了。除了开车的时候,偶然听听车载音乐电台,就再无交集。然而,最近笔者的爱人和儿子争相拿着手机通过网络电台听红楼梦、听故事,甚至还花钱买了财经作家吴晓波的音频节目。虽然对网络电台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有所耳闻,但是对其这么快就渗透到自己的家里,多少还是有点惊讶。传统的电台一旦遇到互联网,就有了再次唤醒人们耳朵的“魔力”。

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时间已经极度碎片化,完整地观看一部电影或者一集电视剧都成了一种奢侈。相对于人们在乘坐公交地铁、运动健身、做家务时,用耳朵来获取信息更方便。更为关键的是,与传统电台相比,网络电台的播放没有太多限制,不仅可以通过手机、汽车或智能产品随时随地播放,而且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随意点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碎片化的收听需求。从这个角度看,网络电台也算是应运而生。

不过,一个市场的形成总免不了一番争斗,网络电台也不例外,从最初的雨后春笋,到如今局面基本稳定,其中的酸甜苦辣可以想象。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喜马拉雅FM、蜻蜓FM和荔枝FM目前排在主流网络电台用户渗透率前三位。虽然不必赘述这3家网络电台如何厮杀出重围,但显而易见的是,品牌价值和平台价值已经凸显。以荔枝FM为例,据称其已拥有超过1亿的注册用户、600万日活跃用户、200万播客,以及5000万期原创音频节目。不断扩大的规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在经过多轮融资之后,其估值也水涨船高。

但有人认为,网络的电台现在是纸面繁荣,如何更好地实现盈利仍是难点,毕竟免费收听电台早已成为习惯。在日益商业化的今天,打破消费习惯不仅意味着风险,而且意味着要增加更多的成本。笔者以为,虽然网络电台兴起较晚,却也具备了一定的后发优势,一方面一些成熟经验做法可以借鉴,另一方面内容收费、会员付费、粉丝经济等概念已经逐渐被消费者所接纳,网络电台使用起来就少走很多弯路。比如,经过多年的磨合,消费者已经接受了精品内容需要付费的观念,所以网络电台在推广付费收听时,并未遇到过多的阻力,甚至有的付费音频节目还受到了追捧。在喜马拉雅FM上,马东打造的《好好说话》付费音频节目,一年的费用为198元,已经累计2869.2万次播放,据说其第一天上线,销售额就超过了500万元。

在打造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各大网络电台也不断延伸和尝试。笔者发现,几大网络电台不仅有了商城,听众可以在收听节目的同时,购买自己感兴趣的商品,而且还设置了语音直播,听众可以与自己喜欢的语音主播互动。正如视频直播一样,粉丝打赏和虚拟礼物也为网络电台和语音主播带来可观的收入,某网络电台在3个月内增加了1000万元的虚拟收入,有的语音主播最高分成收入1个月可达10多万元。

更吸引人的是网络电台为普通人的声音变现提供了平台。如果你的声音有特点,说的内容有质量,就可以成为播客。从几大网络电台的发展来看,大量的普通播客成为支撑力量,荔枝FM喊出了“人人都是播客”的口号,让很多普通人圆了做电台主播的梦想。笔者有个亲戚,大学期间就与两个小伙伴模仿“锵锵三人行”录制音频节目,虽然一些内容听起来有些稚嫩,但年轻人的嬉笑怒骂还是吸引了不少同龄人的关注。大学毕业后,亲戚的这个兴趣通过网络电台竟成为自己创业的起点。

在第一次登录蜻蜓FM时,会有一个小调查,让听众选择喜欢听的内容。笔者认为,这是很用心的体现。当你掌握上亿用户行为数据之后,你面对的就是一片蓝海,更多的营利点将被找到。最近,挪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关闭FM调频广播的国家,其国家广播电台将转为数字音频广播,虽然这仅是个例,但也说明传统电台转型的脚步不会停止。也许,网络电台现在还没有走进你的生活,但笔者认为,它很快也会唤醒你的耳朵。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