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信奉的理念。为此,寒假期间,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教育培训机构补课。但一些机构看似正规,其实暗藏诸多陷阱,让人难以放心。比如,一些机构没有培训资质,属于无证办学,教学人员临时拼凑,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一些机构培训协议涉嫌“霸王条款”,消费者一旦交费很难退还。
实际上,这些问题并非第一次出现,媒体也曾多次予以曝光。但由于其中存在暴利,不少培训机构选择铤而走险,导致行业乱象屡禁不止。对此,必须完善治理措施,不能对培训机构的这些“猫腻”听之任之。
要坚持“严打”态势。教育、工商、物价等部门应依法加强监管,对违法培训机构进行严惩,可建立“黑名单”制度,将相关培训机构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公之于众;加强动态监管,对违规经营的培训机构依法依规予以整顿甚至取缔,还要对涉事教师给予相应处罚。
要在“防”上多下功夫。消费者在选择培训机构时,应当谨慎选择,贪图便宜、追求高价都不可取,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有资质、口碑好的培训机构。还要与培训机构签订正规合同,以防发生纠纷时束手无策。
此外,培训机构要加强自律。一方面,要依法合规经营,切莫虚假宣传、胡乱收费,并严把用人关,注重提高教师的资质。另一方面,培训机构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不能给人留下“忽悠”的印象。
总之,对培训市场的行业乱象必须及时出手,不能听之任之。而消费者在遭受侵权时也不能忍气吞声,而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