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 巫小波: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就是以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水平来带动提高供给质量。而当前,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还未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质量相关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完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行业、地区间质量竞争能力差距还在扩大;品牌数量多、市场认可少以及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忠诚度差等问题突出,从品牌大国迈向品牌强国仍需加快步伐。
随着《规划》的落地,质量品牌也将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一大批关键领域技术持续突破、不断融合并加速应用,势必将赋予质量品牌发展新空间,智能、绿色、协同、服务等理念将不断丰富制造业质量价值观,为质量品牌建设提供新手段。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秘书长 郑志受:
当前,中国品牌质量建设难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仍需完善,尤其要尽快制定《品牌促进条例》等相关制度,从国家层面建立联动机制,加大对质量失信和侵犯知识产权的惩戒力度,加大对自主品牌的保护力度;二是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还有待提高,需要引导企业把工匠精神和全面质量理念纳入到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创造之中;三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建设有待加强;四是品牌科普教育不足,没有把自主品牌纳入到基础教育中,需要引导消费者建立文化自信,建立对自主品牌的认同。
《规划》的发布,首先在国家层面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为我国质量品牌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在质检系统内形成了纲领性文件,有效提升对品牌建设和质量工作的重视;第三,凝聚了其他相关部门的力量,共同参与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尤其是其中许多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品牌激励机制、强化先进标准的引领作用等,将在切实推动我国品牌建设以及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发挥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 郭静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