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华林
要大力规范用工制度,禁止层层转包、遏制“垫资制”
政府应加大对拖欠工资企业的打击力度,以“黑名单”的方式让违规企业“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过,眼下也有些农民工因为拿不到工钱回不了家。在当前各地各部门加大治理农民工欠薪力度的背景下,为什么还有农民工拿不到工钱?需要从哪些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近日在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水坡村,记者遇到了袁登华和他的7个工友。袁登华今年61岁,老家在四川冕宁县里庄乡全阁村,过去一直在家种地,近年由于家庭负担骤增,只好跟着老家亲戚来北京打工。包工头跟他商定的工资是每天140元,但两年来他陆陆续续干了9个月,总共就拿到手1000元工资,剩余3.68万元仍没有着落。“包工头王斌一说工资就敷衍,去年11月干脆关机了。”袁登华说。
与袁登华一起打工的小包工头陈文彪说,王斌总共拖欠他们20个工人共160万元左右工资。去年11月工地停工后,7个工友因为没领到工资不能回家,就住在活动板房搭成的集装箱里,早上吃馒头,中午、晚上再煮点白菜度日。
后来,这些工人在老乡帮助下找到了工程承包单位羽龙易德电气工程安装有限公司,并向北京市西城区劳动局投诉。劳动局工作人员联系公司法定负责人希望对方解决问题,但对方说公司早把工钱给了包工头,不欠工人一分钱。袁登华1月9日又找到北京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寻求帮助,但援助站告诉他们要收集证据才能打官司。
说到找证据,就让袁登华犯难了。20名农民工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是羽龙易德公司的员工,因为既没签劳动合同,也没交保险,考勤记录都不盖公章,只有单位的工服和自己的工作记录。
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律师于帆认为,目前办理农民工欠薪案件最大的难题就是收集证据。很多人法律意识淡薄,没有签合同就开始干活,手里的证据特别少。另一方面,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地位低,有些老板故意不签合同不上保险,如果农民工提出要求,就直接辞退。
而且,一些用工单位也没有按劳动法等规定办事。按规定,用工单位给农民工支付工资时,应当每月按时支付,并且应将工资直接支付给农民工本人,不得拨付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代发。以袁登华为例,他们在工地几年从来没有按月领取过工资。对于承揽工程的电气工程安装公司,他们更是陌生,不知道公司和包工头之间到底是谁欠谁的钱,自己为什么拿不到工资。
由此看来,农民工被欠薪主要症结之一在于用工不规范。有关法律规定,无用工主体资格的包工头不能承包工程项目,公司把工程承包给包工头是违法行为。“但现在的建筑企业都没有自己的工人,承包了工程就往外包,外包层级越多,工人工资就越没有保障。”于帆说。
对欠薪企业处罚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于帆说,当前企业欠薪违法成本偏低,对拖欠工资的企业,法院只能责令其支付工资,拒不支付的,法院则采取强制执行,但如果对方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结果还可能是不了了之,起不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农民工讨薪成本却不低。据了解,农民工走完一套法律讨薪程序,快则五六个月,慢的话要几年。
有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欠薪难题?业内专家认为,首先要大力规范用工制度,禁止层层转包、遏制“垫资制”。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拖欠工资企业的打击力度,采取“黑名单”方式,企业一旦出现拖欠工资的记录,将来招投标就要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