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县域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谋求羊绒全产业链创新创造——
清河“软黄金”卖出实金价
本报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闫秀真

羊绒素有“软黄金”之称,羊绒制品保暖、透气、舒适,受到广泛青睐。一条几两重的羊绒围巾,在奢侈品市场能卖几万元。然而,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的羊绒制品却一度在市场上以“白菜价”销售。怎样让“软黄金”卖出黄金价?清河人用创新创造,从养羊、分梳、纺纱、制衣的羊绒全产业链生产中找到了答案。

“从不同牧区收购的羊毛很难做到品质如一,从而影响了羊绒及其制成品的质量。”清河县安隆红太羊绒公司董事长崔应国介绍,过去,清河县红太羊绒公司的原料是从不同牧区收购来的,很难把控质量。10年前,该公司在清河县建起了占地160亩的优质绒山羊繁育基地,通过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科技手段培育出“红太优质绒山羊”,并在适宜绒山羊生长的陕西子洲县建立起10000亩牧区,将所育种羊全部放到牧区饲养。优良的品种加上适宜的环境,使“红太优质绒山羊”产绒量比普通绒山羊高1倍,且羊绒长度达到42mm,细度在15um至15.3um之间。这种精品羊绒与普通羊绒价格每吨相差6万元,织出的羊绒制品不仅畅销国内,每年还出口20万件。

好的羊绒制品不仅需要好的原料,还离不开好的设备。羊绒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为绒毛分离,普通的分梳设备从羊毛到成品绒需分梳15至19遍,不仅耗时费工,还因分梳遍数的增加而损伤羊绒的纤维长度,降低羊绒价值。在慧兴羊绒公司的分梳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种新型全自动分梳设备,能将9台梳绒机合为1条生产线,采取风控技术,直接便可出成品绒,节约2/3人工,生产效率提升1倍多。同时,使成品绒长度增加2至3毫米,含杂率降低20%,达到1.2‰。

羊绒制品生产的第二道工序为纺纱,传统的梳毛设备由于条杆不均匀,纺出的纱线质量不稳定。近日,记者来到迪森公司的纺纱车间,发现该公司正在使用自行研发制造的梳毛设备。该设备采用智能化控制,工人只需触屏操作,机器就可替代原来由挡车工操作的全部工序,不仅降低劳动强度、节省用工成本,产量也比原来提高30%以上。

“同样材质的羊绒衫,有的能卖2000元,有的仅能卖500元,关键在于款式创新和品牌影响力。”维力斯羊绒服饰公司董事长孙连江说,两年前,维力斯公司从韩国、意大利聘请设计师,塑造自己的品牌风格。同时,该公司还进行技术创新,研发出机洗不缩水的羊绒制品。

为进一步引导和扶持羊绒产业创新,清河县政府联合天津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科研机构,组建了河北羊绒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设羊绒分梳技术中心、纺纱技术中心、针织技术中心等七大中心,致力于解决羊绒生产各个阶段的共性技术问题,将科技创新元素融入羊绒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一年来,河北羊绒产业技术研究院共研发新工艺、新技术6项;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推广应用5项,推出新款羊绒制品2000余款,引导企业差异化发展,形成一店一品的时尚风格。

持续的创新创造,促使清河羊绒产业生机勃勃,年加工精纺绒纱7000吨、羊绒衫1400万件,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