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两地山水相依、人缘相亲、交通相连、文化相近,旅游市场互通具有先天优势。
依托成渝城市群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和交通中心的优势地位,成渝将承担起中国西部旅游区旅游集散中心和西部旅游业发展示范中心的责任,带动并促进中国西部旅游业的发展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做强五大区域旅游城市群,其中对成渝旅游城市群的定位是:充分发挥长江上游核心城市作用,依托川渝独特的生态和文化,建设自然文化遗产国际精品旅游区,打造西部旅游辐射中心。
川渝两地山水相依、人缘相亲、交通相连、文化相近,客源互通具有先天优势。随着《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成渝两地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不断发力,多次合作更是让巴山蜀水“抱团”发展具备了深厚的基础。
“成渝城市群要打造成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需要让游客在吃、住、行、游四方面有良好的体验,以人为本也是待客之道。”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陈乾康说。
事实上,成渝两地游客热衷“互相串门”由来已久。
在饮食方面,成渝两地口味相近。近年来,随着“农商对接”等工作的开展,毗邻重庆的四川各县争相成为重庆的“菜篮子”、“果园子”。以重庆双福国际商贸城为例,四川每天有1200吨蔬菜运输至此交易。
四川省泸州市为了吸引重庆游客来泸州旅游,对组织相关旅游项目的旅行社出台了扶持奖励政策,对重庆企业到泸州投资酒店及开发重点旅游项目产品也有相应扶持政策。
随着交通不断发展,成渝高铁、兰渝动车、客运大巴直至热门的自驾游都是游客选择出行的主要方式。2015年,历时5年建设的成渝高铁顺利开通。成渝高铁开通后,成都、重庆两地市民乘坐高速动车组单程时间压缩到了1.5小时,成渝高铁开行一周年累计发送旅客2400余万人次。
在景区建设方面,成渝旅游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四川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项目6项,重庆市也有大足石刻、武隆和金佛山3处久负盛名的旅游景点。“‘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成渝旅游城市群定位为生态旅游、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这样的定位非常准确。”陈乾康告诉记者,四川的九寨—黄龙线是吸引重庆游客的主要线路,重庆武隆风景区在2015年吸引四川游客48万人次,占其游客总数25%。
此外,据重庆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重庆累计接待四川游客6392.71万人次,占全年国内游客接待量的16.44%;而2016年1月至5月,四川到重庆过夜的游客人数为389.58万人,占重庆国内过夜住宿总人数的17.7%。
对于打造成渝旅游城市群的原因,陈乾康认为,成渝旅游城市群有近1.3亿人口,城市密集,旅游消费在西部居较高水平,是西部最大的客源市场。目前川渝互游的客人占据两地一半以上客源,对于两地旅游市场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还是自发状态下的客源交流现状,在建设成渝旅游城市群思想指导下,两地联系会更加紧密,两地无障碍旅游会逐步实现,市场会进一步扩大。”陈乾康说。
2016年8月11日下午,“2016四川华蓥山旅游文化节‘长江经济带’旅游共享推介会”在四川省广安市举行,重庆市旅游局副局长王定国建议,川渝地区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为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有必要分阶段共同打造国际旅游知名目的地。
“第一阶段是要形成和发展旅游增长极,全面建设绵阳、南充、宜宾、万州、黔江等旅游增长极城市。第二阶段是在‘旅游增长极’的基础上形成旅游发展轴,并整合区域内其他新兴旅游地,实现区域旅游资源融合。第三阶段是实现‘成渝城市群旅游网络’,未来的方向是采取网络式的方式进行区域旅游的全面整合和发展,在川渝两地各个城市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以成渝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支撑的国际全域生态休闲旅游带。”
陈乾康建议,成渝两地要借国家建设成渝旅游城市群的契机,加强沟通和交流,从松散合作向紧密合作、被动合作向主动合作转型,实现旅游发展理念一致、政策协调、市场共建、资源共享、业务互补;两地应当建立推进成渝旅游城市群工作协调机制,消除区域壁垒,建设无障碍旅游区,实现资金、资源、市场、管理的协调化和一体化,共同促进成渝旅游城市群旅游业发展。
陈乾康指出,成渝旅游城市群还有个重要使命,那就是要立足川渝,面向西部,依托成渝城市群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和交通中心的优势地位,承担起中国西部旅游区旅游集散中心和西部旅游业发展示范中心的责任,带动并促进中国西部旅游业的发展。
2016年6月13日,四川省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学习考察,并签署了10个专项合作协议,川剧发展及石窟保护被列入其中。其实,早在2009年,四川省资阳市就与重庆方面签下协议,安岳石刻和大足石刻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还开辟了两条跨越两地的两日游线路。景区的抱团合作已经成为成渝交接地带城市的旅游合作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