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其能否健康运行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至关重要。
近年来因受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加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一些与建筑业、制造业等相关的生产性行业,由于大批量产能扩张和市场需求缩减,供需矛盾不断显现,加上各种成本高涨,在一定范围和区域内出现了企业生存危机。
面对这一系列现实,一方面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更要找到破解困难的方法。
实体经济要完成转型,首先要做到观念转变。目前有两种思想不可取:一是完全唱空实体经济,认为我国实体经济已经进入所谓“衰退拐点”;二是过于自信实体经济的雄厚基础,认为庞大的总量足以保证经济的枝繁叶茂。
实际上,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做大做强我国实体经济,须摒弃传统产能扩张的观念,紧紧抓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围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有序展开。需把市场需求作为企业发展的风向标,补上“用户观”这堂课,真正搞清楚“用户是谁”“用户有何需求”“用户将如何变化”等问题,实现精准定位,创新发展,有效供给。
对于企业而言,创新观念应该深入骨髓。除了传统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管理创新,更要注重营销创新和观念创新,革新不合时宜的旧思维,不断推陈出新,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处保持核心竞争力。
同时,相关部门要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创造必要条件,实现市场公平竞争,提供更为有利的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条件。
对于目前经济转型中出现的“脱实向虚”苗头。需要首先从理念上搞清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不是对立关系,判断经济形态的实体和虚拟,不应简单地看交易流程是线上还是线下,更要看对社会价值的贡献和社会效益是否提高。
实体经济只有经历过新科技的挑战、转型和创新的洗礼,才能面对明天的太阳。实体经济遇到的暂时困难,或许恰是其蜕变、转型、跃升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