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百姓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古典音乐不再曲高和寡
李 丹
右图 马德里弗拉明戈的《卡门》。
下图 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上图 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舞姬》。 图片来源:国家大剧院

若干年前的一个不经意,和西方古典音乐打了个照面,立刻为之倾倒。

记得那年我正备战高考,一天下午我去市里的新华书店购买参考书。买完书,顺便浏览一旁的音像柜台,一下子被两盘卡带所吸引。它们是钢琴家傅聪弹奏的《肖邦夜曲全集》,以我仅有的音乐知识对两位音乐家多少有点了解。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两盘一套标价30元的磁带,对那时只是一名穷学生的我来说却价格不菲,但设计淡雅和印有梵高油画《夜晚露天咖啡座》的封面深深吸引着我,拿在手里许久,看了又看,最终还是忍不住掏钱买了下来。

这是我的第一套古典乐专辑,它伴随我度过了最艰难的高三。现在依然能记起在那些燠热的仲夏复习夜晚,从窗台上录音机里“吹来”肖邦夜曲的阵阵凉风。

进入大学,来到城市,文化生活自然比小县城丰富多彩。同学们结伴看电影、看话剧,有特长的也可以加入学校戏剧社、合唱团、管弦乐团,亲身去体验文化的魅力。对于手头并不宽裕的学生,动辄几百元一张的音乐会门票让我们望而却步,不过艺术系学生组织的舞蹈、声乐、器乐会演,多少能弥补大家对高雅艺术的好奇心。记得2003年“非典”时期,大家被困在学校,校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组织的周末湖畔音乐会成了同学们最大的精神慰藉。

古典音乐让我怀着好奇走近它,但想深入了解却不是件易事。对于非专业的大众来说,长期以来,古典音乐一直是板着面孔示人。古典音乐资源浩如烟海,仅在国内听众比较熟悉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就有一众音乐家需要取舍;更不要说不同乐队、指挥家演绎的不同版本,更是让刚刚入门的“菜鸟”一头雾水。

与其他娱乐方式相比,欣赏一场古典音乐会也显得规矩甚多:提前入场,否则就得在门外立等乐章结束才能进入;衣着得体,正襟危坐;为保护知识产权不能拍照录像发朋友圈;不能带1.2米以下的儿童进场;乐章之间不能鼓掌,甚至要屏息凝神压制咳嗽……种种成文不成文的规定,也仿佛给观众戴上了“紧箍咒”。难怪古典音乐一直都是小众艺术。

不过音乐对于个人来讲,一直都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不喜欢,不代表我不欣赏。朋友舒悦同样是个古典乐爱好者,他告诉我,之所以选择古典音乐,就是喜欢上了它的丰富表现力。“德彪西说,听格里格的音乐,就像品尝埋在雪里的粉红糖果。我听古典音乐,就像孩子剥开一层层糖纸期待糖果的甜蜜,或打开一层层包装纸等待礼物展现在眼前的那一刻。每听一遍,都感觉距离音乐的核心更近一层,这也是我理解的古典音乐比较耐听的原因。”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欣赏古典音乐变得比以往更容易。海量的线上正版音乐资源,只要少量付费就能欣赏,免除了四处寻找CD的麻烦;如果想更深入地走进古典音乐世界,可以订阅有声课程,《田艺苗:古典音乐很难吗?》《雪枫音乐会》等在线课程,用通俗易懂的讲解形式解决了大众“听不懂”的难题。在“喜马拉雅”“网易公开课”“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等APP上,与古典音乐相关的音视频资源都有着不俗的订阅和点击量。这说明,当古典音乐不再板起面孔,它也能成为大众文化生活和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个人,欣赏古典音乐的过程,就像拉起一根线头,牵出的是一个辉煌的世界。从一首曲子,知晓一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从音乐家的生平,去了解那段尘封的文化记忆;再从当时的文化场景,去重新回顾那一段历史。古典音乐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美好的感官享受,更是厚重的知识财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