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是指消费者利用节假日集中消费的行为,它具有集中度高、爆发力强、带动性广等特点。十一五一、春节元旦,乃至普通周末,都是它大秀身手的好时机。如果把基数庞大、动力强劲、需求旺盛的国内消费市场看成一个巨大球体,那么,假日经济无疑是撬动这一巨大球体的有力支点。近年来,国内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使得假日经济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但是,假日经济也正面临着“两头受气”的尴尬。这厢,是消费升级步伐过慢,导致中高端消费人群被境外消费的巨大虹吸效应吸走。业内预测,2017年春节,我国出境旅游将首次超600万人次,预计境外消费额将超1000亿元。那厢,一般消费人群也对接踵而至、形式单一的假日经济出现了审美疲劳。要取得假日经济的真经和真金,还真得运匠心,下苦功,对假日经济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紧紧围绕产品做文章,增强假日经济黏性。从短缺经济到产能过剩,从自我封闭到互联网+,今日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和消费需求,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进一步丰富假日消费产品种类,除了旅游,还要结合假日特点,把商业、餐饮、娱乐、体育、养生、影视、展览,乃至彩票等相关产业和衍生产业都纳入大盘子中,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的产品形态。要进一步提高假日消费产品品质,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形态,在细节上多花心思,在体验上多下功夫,用匠心赢得消费者“芳心”。
紧紧围绕文化做文章,增强假日经济后劲。以物质消费为仪式,以文化内涵为核心,正成为人们假日消费的重要心理。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为假日经济与文化无缝对接提供了无限可能。从全国范围来看,春节、端午、清明、中秋等 “文艺范”十足的节日就有20多个;从地方层面而言,泼水节、女儿会、三月三歌会、龙舟节等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更不胜枚举。同时,还有与地方资源禀赋密不可分的冰雪节、温泉节、草原节等。要深耕文化内涵,依托节日假日,打造一大批文化味浓、个性化足、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假日+文化”产品。
紧紧围绕环境做文章,增强假日经济活力。假日经济活力能否得到充分释放,其短板已不在于消费者是否有钱,而在于消费者是否有闲、有意愿、有动力。其一,机关事业单位要带头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各地要大力推广弹性休假、2.5天休假模式,避免“有钱无闲”的无奈。其二,在详尽分析假日消费行为的基础上,出台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刺激假日期间的吃喝玩乐住购学。其三,完善城际高铁、机场支线等建设,完善大中城市周边高速公路、景点公路建设,打造“长短自便、随到随行”的假日出行交通网。
假日经济是消费的完美引爆点,消费又是经济增长的稳压器。政府也好,企业也罢,要主动迎战,创新而为,打响假日经济品牌。有时,打好一张牌,能盘活一局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