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尽快补上“120”急救服务短板
夏先清 杨 倩

日前,河南漯河市卫计委对漯河市中心医院执行院前急救任务处置不当作出通报。通报还原了事件始末:患者年龄较大、体重较重、身有残疾,且居住在4楼没有电梯,医护人员抬患者下楼确有困难。出诊医护人员在寻求家属及周边围观群众协助抬患者下楼未果后,不顾患者安危,自行返回医院,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120”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在这起事件中,却因“抬不动”让医患之间产生了裂痕。据报道,不久前北京也发生了“急救人员要求另找人搬抬患者”的事件。两个事件放在一起,引发了人们一系列的思考:搬抬病人的职责由谁承担?院前急救服务频惹争议的背后又有何原因?

事实上,专业抬担架人员不足的情况在全国多地普遍存在,急救车上很多时候是没有配备专业担架工的。有数据显示,北京急救中心每天呼入电话超过4000个,需要出车的约1300个至1400个,而北京市专业担架工的编制和经费却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负责抬担架的多是急救车上的医生护士、司机甚至是手足无措的患者家属,极大影响着搬抬患者这一关键环节的专业程度。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工资待遇低、职业没有吸引力、相关急救法律中责任划分存漏洞等都是重要原因。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度发生,应当及时补足相关制度层面的短板。这不仅仅因为“120”的尽职与否事关患者生命健康,一旦有失误后果不堪设想,还因为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盛行,“人人都有麦克风”,医患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被谣传、被误读、被放大的情况,影响到的不仅仅是一名患者的生命健康或医护人员的职业前途,而是整体的就医环境和社会信任程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