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放式银行理财“突围”
本报记者 钱箐旎

▲ 在明确了市场需求后,商业银行极快地作出了响应,推出了高流动性且较高收益的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再加上互联网“宝宝”类产品收益率的迅速回落,银行理财产品迅速稳住了阵脚并扩大了这块市场的占有率

不同于前些年的风光无限,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如今的日子不太好过。与之相应的却是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逆势“突围”。

“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其高收益、低门槛、申赎灵活等特点迅速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其对接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扩张迅猛,成为市场首只规模超千亿元的基金。自此开始,投资者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收益水平,流动性强弱也愈发受到重视。”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表示,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类业务由于在收益与流动性的综合表现上不够理想,因此受到了较大冲击。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在余额宝出现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已开始逐步从低流动性产品向高流动性产品转型,但转型速度过慢,在与余额宝这种超高灵活性的产品相比时显得较为笨重,同时在收益率上,与余额宝刚面世时相比,也没有足够的优势。不过商业银行相关业务流程已较为成熟,在明确了市场需求后,极快地作出了响应,推出了高流动性且较高收益的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再加上互联网“宝宝”类产品收益率的迅速回落,银行理财迅速稳住了阵脚并扩大了这块市场的占有率。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开放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资金余额达9.67万亿元,市场占比高达36.80%,仅次于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考虑到2014年年中,此类产品的资金余额不足2.5万亿元,短短2年时间规模便有了接近4倍的扩张,显示出此类产品受到商业银行高度关注的同时,也说明市场对其的认可。

魏骥遥表示,进入2016年后,受经济增速下行影响,互联网“宝宝”类产品及银行系理财产品收益率都出现了持续向下的走势。但整体来看,银行互联网产品收益率仍然保持了相对明显的优势。数据显示,2016年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向下趋势非常明显,1至11月下滑幅度达0.59%。而现金管理型银行理财产品则表现出较为稳定的走势,平均收益率保持在2.96%,领先互联网“宝宝”类产品0.2个百分点。

“除收益率不占优势之外,互联网‘宝宝’类产品所蕴含的风险也相对更大。”魏骥遥表示,互联网产品投资起点较银行理财低很多,低门槛的特征在提高便利性的同时也使得平台与投资者之间对信息对称性的追求不高,大幅提高了违约风险。而银行理财产品经历了10年的发展,在监管政策上更为规范,市场对其的监督也相对更为严格,投资者选择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所承受的风险极小。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开放式理财产品而言,之所以近两年产品规模能够迅速扩大,除了因为大型银行持续投入这块市场以外,中小型银行的积极参与也极大地激发了这块市场的活力,前置封闭期型、定活两便型、滚续型等各类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各展所长。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大力推行开放式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既能拓展市场吸引对流动性需求更高的客户,也能缓解资产端收益持续向下带来的窘境,还能逐步将产品转向净值型,从而摆脱刚性兑付的困境。”魏骥遥说。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表示,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并非是银行理财产品形式演变的终点,逐步培养投资者转向净值型产品,使银行理财真正回归到“代客理财,风险自负”的本质上来,才是银行理财所期望的方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