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扶贫开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省华池县驻村干部——
变“走读”为“常驻”
本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实习生 赵胤庆
左上图 华池县荔园堡村的农民从事红色旅游纪念品、土特产销售以及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业脱贫致富。 王福生摄

右下图 华池县柳树河村村民正在召开民主议事会。 侯万锋摄

今年冬天,甘肃省华池县司法局副局长赵志芳在两个“家”之间不停奔走。最忙的时候,她连续两个月没有回到过在县城的自己的家了,只因另一个位于贫困村的“家”更需要她。

赵志芳不仅是司法局副局长,还是华池县城壕镇太阳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2013年,县司法局负责帮扶太阳村,几年下来,她没少往太阳村跑。去年7月份,村里成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队,随后,赵志芳就长期住在太阳村村民宗世龙的家里。

“她每个月都会住上一周左右。”几年时间的相处,宗世龙的妻子与赵志芳已经像姐妹一样了。“小赵局长虽然是县上的干部,但我们家里的农活她也帮着干,啥活都不挑,还操心村里扶贫的事情。”宗世龙的妻子说。

宗世龙家一共7口人,以前生活就靠20亩玉米地和儿子打零工,一年下来刚够养家糊口。“以前虽然吃饱穿暖不愁,但是没个致富的门路,手里缺钱。”宗世龙告诉记者,2015年,县上的帮扶力度越来越大,赵志芳和她的同事们挨家挨户了解情况,出谋划策。“赵队长帮我办了5万元扶贫专项贷款,修建羊棚虽说花费1万多,但是政府补助了6000元,剩下的钱养了些羊,现在家里有30多只绒山羊。去年靠繁殖羊羔、销售羊绒,再加上儿子打工、种玉米的钱,一年下来收入3万多元。”

华池县位于陕西甘肃交界处的陇东黄土高原,早在1934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2015年,位于陇东革命老区的华池县定下了“2015年稳定脱贫22个村、2700户10737人,2016年贫困面下降到4%,全县基本实现脱贫”的目标。

为了老区贫困人口尽快脱贫,华池县开展了以“干部住进贫困户贴近贫困、感受贫困、解决贫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要求帮扶干部既要驻村,更要驻户,变“走读”为“常驻”,聚焦扶贫攻坚“六个精准”,创新“五种脱贫模式”,全面完成2015年的脱贫任务。

在华池县,进村入户的不仅仅是像赵志芳一样的帮扶干部,还有他们带进村的脱贫项目和致富路子。围绕脱贫攻坚,庆阳市委办公室和华池县司法局在太阳村实施了“脱贫攻坚+到户行动”:产业扶贫到户、砂石路到组入户、金融扶持到户、技能培训到户、安全饮水到户、危房改造到户、就医保障到户、就学资金到户、社保救助到户、农电网改造到户。据统计,2015年以来,华池县各贫困村的帮扶干部共协调筹资7.38亿元,落实联村项目947个、联户项目2.6万个。

在南梁镇荔园堡村,一排排黄土高原特色的窑洞农家乐让老区人民脱了贫。通过实施南梁景区“床位工程”和开发利用闲置窑洞,南梁镇从事红色旅游纪念品、土特产销售以及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500多人,到了旅游旺季,户均月收入近万元。

“我们这样的家庭,以前就从来没想过能脱贫。”荔园堡村村民董培会的丈夫白应军患有股骨头坏死,以前家庭收入仅靠种植玉米,但是丈夫的医药费和孩子的上学花费较大,一家重担全压在她的肩上。

走进董培会这个几乎无脱贫能力的家庭,以前的石窑经过翻修,成了吸引游客的特色农家乐,再加上新建的砖房,让家庭面貌焕然一新。董培会说:“去年帮扶的干部协调了5万元贷款,我就办了农家乐,闲了就去南梁景区打工,明年的收入会更多,以后的日子也有奔头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