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均衡收购防止出现卖粮难
——访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副司长罗守全
本报记者 李华林

今年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第一年,东北地区玉米收储工作是否顺利?如何把握售粮时间和节奏,保护农民种粮收益?《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副司长罗守全。

记者:这次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罗守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首先,我国玉米生产连获丰收,玉米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主产区收储矛盾尖锐,中央和地方政府收储压力不断增加。同时,农民在政府托市收购保护下,缺乏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势必影响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有利于积极引导种植结构调整,有效破解玉米阶段性结构性矛盾,更好地保障农民合理收益、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其次,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此前基本由临储价格决定,难以反映真正的供求关系。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有利于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矫正要素配置扭曲,理顺玉米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关系,推动玉米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记者:玉米走向市场后,是否存在卖粮难的问题?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收购主体积极入市购粮?

罗守全:从购销总量规模看,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问题不大,但第四、五积温带及部分偏远市县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加工能力缺乏,存在一定的“卖粮难”风险。在出口退税等政策的引导推动下,加工企业率先入市,央企和地方大型骨干企业积极跟进,玉米购销市场比较活跃。各级粮食部门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有人收粮、有仓装粮、有钱收粮和有车运粮。

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中航工业集团等大型央企,做到始终“在市”均衡收购。提前安排收购仓容,加大玉米库存消化力度,为新粮收购腾出仓容。东北三省一区均已建立玉米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增强银行放贷信心和贷款投放力度,帮助地方粮食企业增信和提高抗风险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粮食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了粮食调运协调机制,铁路部门在加大东北运力调度倾斜的基础上,优先保证东北玉米外运。目前东北地区铁路日装车量增加到3000车,创造了新的纪录,确保有车运粮。

记者:目前东北地区玉米收储情况怎样?如何引导农民科学储粮,并把握好销售时机和节奏?

罗守全:目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新产玉米收购进展顺利,收购价格总体平稳,粮食市场秩序良好。截至12月10日,东北三省一区累计收购玉米2602万吨。玉米实行市场化购销后,售粮时间可能拉长,为防止气温回升发生霉变坏粮,地方粮食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指导和技术指导力度,消除农民惜售心理,引导农户适时适市适价售粮。国家粮食局加大了东北地区市场监测力度和频率,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收购进展和价格情况,引导市场预期。加大庭院科学储粮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做好离地通风科学储粮。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