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英国现代生物、斯普林格、爱思唯尔、自然等国际出版集团集中撤稿,涉及到中国作者共117篇。国家自然基金委对其中有关的28篇被撤论文展开集中调查,发现被撤论文均委托了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润色”并投稿。科研不端行为背后折射的是科研诚信的缺失,需要积极引导科技人员加强道德自律,对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
2015年中国百余篇国际论文被英国现代生物、斯普林格、爱思唯尔、自然等国际出版集团撤销事件刺痛了中国学术界的神经,随着调查的深入,真实情况逐渐浮出水面。“国家自然基金委对28篇被撤论文展开集中调查发现,这些被撤论文均委托了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润色’并投稿;更有甚者,通过论文买卖,请人捉刀代为撰写和投稿。”在国家自然基金委日前举行的“捍卫科学道德、反对科研不端”发布会上,自然基金委主任杨卫通报了上述情况。
“对研究人员而言,科学道德设有红线,一旦逾越,你只能出局。原因很简单,科研失信的学术氛围会像重度雾霾一样,让整个学术界集体窒息。”杨卫强调。
杨卫介绍,论文事件曝出后,基金委立即下载了全部论文并对使用被撤稿论文作为研究工作基础的申请和获得科学基金项目的情况进行摸底。核查发现,有23篇被撤论文标注了科学基金资助,有5篇被撤论文列入已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书中。
根据调查结果,2015年6月基金委及时对涉及的13项处于评审状态的申请项目终止评审程序,2016年3月和8月经监督委员会审议,对52位相关责任人和1个依托单位做出严肃处理。
论文撤销事件情况复杂,但被撤原因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行评议涉嫌造假”。为了提高科学出版的公平性,学术刊物通常邀请论文所涉领域的专家评价论文质量,提出评审修改意见。“同行评议造假,简单说,即伪造论文审稿人邮箱,提供虚假审稿意见,操控论文同行评议过程。”杨卫解释。
斯普林格出版集团撤销的上海某大学王立山等人于2013年发表的1篇论文,即是这一科研不端行为的典型案例。基金委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王立山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论文后,伪造了通讯作者电子邮箱,随后委托其同学臧卫东投稿。根据臧卫东自述,他在投稿推荐审稿人环节伪造审稿人邮箱,借此掌控此邮箱并向编辑部反馈编造的审稿意见。
虚假的同行评议背后隐藏着一条灰色的产业链——第三方中介机构。在重点调查28篇与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的被撤论文时,基金委发现这些论文全部是委托第三方投稿,其中13篇论文投稿与一个名为上海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三方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而王立山和臧卫东则是该公司的前后任法定代表人。
科研不端行为背后折射的是科研诚信的缺失。在杨卫看来,科研不端行为频发不仅是中国科学界当前面临的困惑,也是世界各国科学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多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实践,自然基金委逐步形成了“教育、制度、监督和惩处并重”的科研诚信建设体系,一直将严肃查处科研不端行为作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自然基金委完成了《项目评审专家行为规范》的发布工作,同时,与中国科协等其他6家部委共同研究制定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与各部门共同引导科技人员加强道德自律,维护良好学风,捍卫科学尊严。
根除科研不端不是5年或10年就可解决的问题,优化学术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维护科研诚信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