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企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伊利集团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已超业务总额的百分之四十——
厚度优于速度 价值大于财富
本报记者 陈 力



图① 伊利员工正在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

图② 伊利积极建立智能工厂,实现了全过程的数据挖掘与分析。

(资料图片)

图③ 伊利在行业内率先探索和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牧场管理,图为伊利牧场的转盘式挤奶设备。 (资料图片)

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伊利集团考察。以此为契机,伊利集团正式全面启动了“质量领先战略”。

3年来,中国消费者用他们的货币选票,为伊利集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点赞。2015年,伊利集团营业收入突破600亿元人民币,跃居全球乳业八强。“凯度消费者指数”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最近1年中,中国有11亿人次购买伊利产品,每一天都有超过1亿份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

标准化推进

冬日的大阳牧场里,奶牛们与往常一样享受着超赞的“福利”——泌乳牛舍里的“牛妈妈”们正品尝着“月子餐”,休息区里的“准牛妈”正在悠闲地散步,犊牛岛里的小牛安静地喝着奶。“这样的幸福场景离不开标准化牧场建设。”伊利大阳牧场场长许燕飞告诉记者,“伊利集团通过牧场建设,彻底改变了以往家家户户散养奶牛的情况,源头控制难题得以彻底解决。”

为从源头上保证奶源质量,伊利大力建设和发展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牧场,并帮助小牧场主建起合作牧场,带动养牛生态的整体优化。

王国兴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的国兴牧场是伊利合作牧场,在之前标准化改造的过程中,国兴牧场因资金不足遭遇升级难题。就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伊利产业链金融业务的相关负责人来到牧场进行实地考察,并当即决定为国兴牧场首批提供20万元的担保贷款。更为重要的是,伊利通过对国兴牧场养殖、经营、管理综合分析,给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建议。短短几年间,伊利累计为王国兴提供超过600万元的担保贷款,使国兴牧场进一步标准化、规模化,奶牛存栏数从建场之初的30多头跃升到350多头,牧场主王国兴也被推举为创业典型。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伊利共投入约127亿元用于奶源升级与建设。目前,伊利在全国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2400多座,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在奶源供应比例上实现100%的目标,居行业首位。

同时,伊利还根据全球健康食品产业的新趋势,持续升级全球质量管理体系。2015年11月,伊利将质量管理战略升级为“质量领先3210战略”,力求打造世界一流的学习型、专业化质量队伍,建立世界一流行业标准,生产世界一流品质的产品。对全链条不满足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要求的过程和结果,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实现了食品安全零容忍、零事件的骄人成绩。

品牌化引领

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品牌建设是伊利的另一大特点。伊利在车间里专门开辟了封闭而透明的参观廊道,不仅丰富了当地工业旅游的内容,而且让消费者对伊利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许多游客在参观后心有所感,在留言簿上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近距离感受伊利,让我们坚定了对中国乳业的信心”;“从原奶进厂到乳制品出厂要检测数百项指标,且不少指标要求高于国际水平,对中国品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敢于开放,源于伊利的底气。

通过多年的建设,伊利已经建立起三级研发平台和覆盖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创新体系。目前,集团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已经超过业务总额的40%。集团的明星产品遍布液态奶、冷饮、奶粉和酸奶四大产品线,每年研发的新品多达上百种。截至2015年底,伊利累计专利授权量为1835项。

同时,伊利不失时机地开始“全球织网”,在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等地积极整合全球优质奶源资源——在新西兰,投资建设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生产基地;在意大利,和乳业巨头斯嘉达合作生产高端液态奶;在荷兰,与顶尖学府瓦赫宁根大学签署共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战略协议,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乳品的需求。

信息化兜底

长期以来,伊利建立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体系以及“集团—事业部—工厂”三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覆盖80多个检验单元,率先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每一个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关键点的监测、分析、把控、预防。升级后,伊利与SGS(瑞士通用公证行)、LRQA(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Intertek(英国天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伊利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能力。

2014年6月,工信部牵头的“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通。而早在10年前的2004年6月,伊利已经开始建设婴幼儿奶粉追溯体系。从那时起,伊利的追溯体系也从最早的数字码追溯,到一维码追溯,再到二维码追溯,目前已经实现了开放式的手机追溯。追溯技术设备也囊括了原奶收购车辆的GPS跟踪、原奶入厂后的随机条形码、生产过程的产品批次信息跟踪表、关键环节的电子信息记录系统、质量管理信息的综合集成系统和覆盖全国的ERP网络系统等等,实现了产品信息可追溯的全面化、及时化和信息化。

在生产加工环节,伊利正在逐步实现智能化生产,使食品安全链条变得可视化、可数据化。伊利集团“智慧乳业”建设开发的大数据雷达平台,覆盖了250多个数据源,全方位扫描、抓取消费者存留于互联网、传统渠道以及不同生活情景的海量数据,实时反馈至研发团队。从最前端的饲料种植,到奶牛养殖及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再到原料奶的安全运输,全部通过大数据进行监管。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一直认为,“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2016年9月23日,伊利成立“牧场合作伙伴发展学院”“供应商发展学院”和“经销商发展学院”,最大程度发挥全产业链协同价值。这一平台是伊利继推出产融结合的“产业链金融”模式后,推出的又一合作新模式。其中,经销商发展学院为客户量身定制最有效的专业提升课程,帮助经销商伙伴诊断市场、给出改进建议,共同制定实施计划;供应商发展学院则将伊利内部、战略供应商及外部成熟资源公开共享,帮助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交期,实现共赢。业界专家评价认为,伊利此举不仅能够进一步稳固其在行业内的领军地位,而且对于推动中国乳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