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安徽巢湖市夏阁镇元通村的山路崎岖不平,那里四面环山,是距离镇上最远的村,有20多公里的路程,村里唯一的卫生室便坐落在山间。夏阁镇宣传委员靳成文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元通村卫生室的医生叫孙芳华,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双拐医生”。
孙芳华把每位村民的健康放在心中,用残疾的身体撑起了全村人的健康,几十年的扎根坚守诠释了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
在村卫生室,记者见到了年近60岁的孙芳华。他两鬓微白、衣着朴素,见到有人来,立刻拄着双拐热情地迎接。卫生室的院子不大,右边的诊断室和输液室相连,里面的平房则是资料室。这个小小的院子同时也是孙芳华的家。
一次偶然的机会,孙芳华做起了村里的赤脚医生,这一干就是整整40年。“我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身体不方便。大队为了照顾我,便让我跟着队里一名老医生学习打针,又派我去参加了专门的培训。后来,我就在村里当上了乡村医生。这个院子就是我家,一开始我就在家里替村民们看病,之后这里改成了卫生室。”孙芳华回忆说。
村医不享受工资和福利待遇,所以在1995年以前,孙芳华收入微薄,生活很艰难,曾有亲戚让他去上海上班多挣点钱,被他拒绝了。“我也一度动心想去上海,但想到我的手艺是大队教的,我觉得不应该走。再说我走了,这一方的群众怎么办?我在这里,还能帮他们处理一些小病,减少他们的病痛。”孙芳华笑着说。
“孙医生是个好人,这些年我们村里人看病都靠他一个人。”在卫生室的病床上输液的大娘提起孙芳华感慨地说。村里自2007年修了路以后,孙芳华便开始骑三轮车出诊。但未修路之前,村里的土路崎岖难走,他便靠着一副拐“挪”遍了村里的每一户人家。“记得有一年,村里一个老人病得比较严重,因为山路难走,没办法抬过来。我就自己走去老人的家为他看病。到他家要过一个大坡,地上非常滑,我只能扔掉拐杖,伏在地上手脚并用,花了很长时间到他家看了病。”孙芳华说。
像这样的事情村民们能举出许多。“孙医生一心为了村民不求回报,我们村许多人的命都是他救回来的。”村民们都这样说。
从卫生室药品、用具的添置,到黑板、宣传栏上两月一更换的健康保健知识的编写,再到看病、每三个月一次的上门回诊,以及村民医疗档案的整理登记,每一件事情都是孙芳华一个人亲力亲为。“近几年元通村大多数人都出去打工了,就剩下一些老年人。村里现在65岁以上的老人有289个,患高血压252人、糖尿病49人、精神病6人。”孙芳华指着桌上整齐摆放的一排档案对记者说,这些数据和人员的健康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为了方便村民看病,孙芳华将整个村划成3个片区,每一季度对片区里的村民进行身体检查和健康知识普及,从不嫌辛苦和麻烦。医改以来,村民们的健康信息需要录入国家健康系统并定期更新以便监测,在没有病人的时候孙芳华便学起了电脑,将所有人的信息录入系统。他还按照中心卫生院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刷卡报销,严格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
记者离开时,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来请孙芳华去帮母亲输液,他便又背起药箱拄着双拐出发了。他的身后,院子里的几棵桂花树散发着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