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民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我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本报记者 吴佳佳
右上图 阿里健康与农村淘宝合作,将专业体检车开下乡,为福建省漳州市厚境村老人提供健康检查服务。

左下图 北大国际医院启用了一站式全程辅助医疗服务模式门诊系统,使患者就诊时间大大缩短。图为医院的快速取药系统。 本报记者 吴佳佳摄

近年来,我国很多重大公共政策的出台,都体现了健康优先的理念。目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卫生资源和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都在迅速增长。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挑战,给我国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带来新的要求。面向未来,我国政府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不久前在上海召开。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是全球健康促进领域的最高级别会议,来自联合国、世卫组织和多个国家的千余名代表围绕“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进行了研讨。我国在推动国际经验交流和共享的同时,全方位展示了在健康促进工作方面的探索,介绍了中国医改的成就和经验,为世界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方案。

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近日,国家卫计委联合九部委发布《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基于大健康理念注重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实施医药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理。

“近年来,我国很多重大公共政策的出台,都体现了健康优先的理念。”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介绍,目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卫生资源和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都在迅速增长。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挑战,给我国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带来新的要求。面向未来,我国政府作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被列入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到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0年提高到20%,2030年提高到30%。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49年之前,人均预期寿命是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0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用极少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医疗问题,极大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健康水平差距。2015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8.1‰,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成为世界健康总人力资本最大的国家,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表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应对和解决人群健康问题的核心策略。健康促进是一项跨部门的协调工作,各个部门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将对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健康促进活动,从最早的“除四害”、改水改厕,到现在的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创建以及烟草控制和慢病防控等,中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上下联动惠及百姓

日前,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从明年3月1日起,上海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同时在6类场所的室外也将全面禁烟。

不仅仅是上海,全国上下广泛参与健康促进行动正蔚然成风。

北京市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的健康北京工作格局,把促进全民健康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先后颁布了食品安全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控制吸烟条例、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实施了一批与健康城市建设相关的政策、规划,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并定期发布健康北京信息,连续7年以市政府名义发布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健康白皮书》。自2012年起,北京市每年对16个区政府卫生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并向社会公布,展示全市在健康人群、健康服务、健康环境等方面的进展。

江苏省镇江市根据城市健康诊断,针对市民需求,制订了“健康镇江2015行动”方案,实施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管理与疾病管理、健康环境与健康社会三大工程,并分解为12项行动、48个指标,构建了涵盖健康促进、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护理的健康服务体系,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目前健康城市建设进入稳步运行阶段,人群健康素质实现大幅提升,2015年年底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22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8.2%。

湖北省宜昌市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智慧医疗,将城市所有健康相关数据全部纳入智慧医疗平台。目前已完成城区80万人口全员数据库,采集健康数据2亿条,成立了宜昌健康管理大数据研究中心,对全市健康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除地方政府不断推进健康促进工作外,国务院有关部门也通过试点探索、高层倡导、组织协调等方式,推动跨部门合作,推进相关工作。我国启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等项目,使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1.7/10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8.9‰和11‰,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截至2015年年底,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已累计为5000多万名农村妇女进行了宫颈癌免费检查,为700多万名农村妇女进行了乳腺癌免费检查,项目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为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之一。为应对我国逐渐严重的艾滋病疫情形势,自2000年以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协助原卫生部先后聘请了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众人物担任预防艾滋病宣传员,用行动号召全社会关注和预防艾滋病,理解关爱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民行动提升素养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这标志着我国卫生与健康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树立大健康观念是时代潮流。虽然解决好‘看病’这个战术问题很紧迫,但解决好‘防病’这个战略问题更重要,即如何让老百姓‘不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身心真正健康起来。”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指出。

“健康素养促进方面,中国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载体。”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说,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慢性病负担日益加重。为此,中国政府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开展健康素养监测。2008年,原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同时开启了全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每年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针对监测发现的问题进行解读和引导,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监测,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监测体系。

“为了遏制慢性病快速上升势头,国家卫计委发起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介绍,该行动自2007年启动,目前已覆盖所有的省(区、市)。行动以饮食和运动为切入点,倡导把健康行为转变为最易做到、最易养成的生活习惯。自2015年起,中国疾控中心开展了“中国职业人群健步走激励干预项目”,促使参加者完成每日健走1万步的运动目标。2016年,全国3万多人参加了“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奖赛活动,大赛产生全国赛金、银、铜牌健走示范区各1个;全国优秀奖示范区47个。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