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放映员的“电影人生”
本报记者 白海星 通讯员 李 慧 赵正平

11月15日晚上,夜色渐浓,华灯初上,在安徽来安县汊河镇相官村村头的广场上,电影放映员王才祥调试好机器,开始了当晚的放映。今天放的是前段时间热映的《湄公河行动》,原本要花好几十元才能观赏的电影,如今村民们可以免费看了。观影的群众时而前俯后合,时而面色凝重,时而泪眼婆娑。看见这样的场面,王才祥露出满意的笑容。

王才祥是来安县的一位老电影放映员,自上世纪80年代入行至今,他已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35年。35年里,王才祥累计行程近5万公里,累计放映达1.02万多场,用银幕为农村带去一场场文化盛宴。看电影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电影放映机也由早期的大块头一步步更新至小巧玲珑的数码机器,唯一不变的,是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之情。“我从小就对电影特别感兴趣,一部片子看几遍都不腻,也乐意和大家分享我的快乐,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回忆起往事,王才祥慈祥的脸上挂着微笑。

1980年,王才祥第一次接触了电影放映机,从此就一发不可收。之后的一个偶然机会,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电影放映培训班。顺利结业后,他如愿以偿,成为一名专业的电影放映员。

“那时的放映员,就像现在明星一样,到处都盼着你去。”王才祥笑着说。为让群众提前知道放映消息,他一般都会在放映前几天,自制电影海报去村子里张贴。放映当天,他总是早早和搭档推着小推车,赶到村里场地,架好设备。电影开始前,群众会围着放映机问这问那,村里的顽童还会掀起幕布,看后面究竟藏着什么。每到这时,他就会主动给乡亲们来个电影知识大科普。“幕布后面啥也没有,甭看啦!”“能放出画面全靠这机器,瞧,这里就是搁胶片的地方”……

“那时候我们才十来岁,没见过电视长啥样,平时也没有什么娱乐,就整天盼着看电影。这些在夜晚撑开的大银幕,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穷乐趣,真的非常感谢这些放映员。”家住相官村的张家祥说。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室内影院的兴建,再加上各种娱乐活动“百花齐放”,农村电影放映进入了严冬期。王才祥的很多同事都顶不住压力,纷纷改行。也有同事劝老王为自己的出路考虑考虑,却被老王断然拒绝,“只要还有一个人看,我就会坚持放下去。”凭着对电影事业的热爱,他咬牙撑了过来。

在苦苦支撑了十余年后,王才祥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为配合国家2131工程,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省文化部门组织了“电影进村”活动,以“政府埋单,百姓享受”方式,保证广大村民每个月都能看上一场好电影。活动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也让王才祥这样的老电影放映员重新回到了村民的视野里,事业迎来了“第二春”。“现在放电影,政府给发补贴,一场电影补助100元,每月能有好几千元的收入。”老王的语气里充满了感激。

一晃三十载,王才祥已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变成了半百老人,但对电影的挚爱从未改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