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共享单车话题的采访,记者注意到,共享单车已经开始遭遇“成长的烦恼”,三道明显的“坎”已出现。
随着共享单车领域关注度的不断提升,该行业一兴起就遇到了“过度竞争”的问题。最初,单车使用一次一般是1元钱。但是,随着众多竞争者的涌入,在“1元钱”基础上的打折也越演越烈,企业在“块儿八毛”上的争夺,也显现出竞争的惨烈。
业内专家表示,市民出行是高频应用,其经济模式颇被资本看好,但汽车早被巨头垄断,基本已无机会,所以资本转向“两个轮子”的自行车了,竞争也会更激烈。
第二个问题就是盈利问题。摩拜单车创始人曾经明确表示,尚未找到盈利模式。据了解,目前共享单车盈利模式确实较为单一,即按租赁(使用)时间收费。
企业都在算一笔账,单车放出去,几年可回本?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估测,摩拜单车出品的早期单车成本大概是3000元左右,预计两年回本。优拜单车创始人余熠则表示,优拜单车生产成本将控制在1000元左右,一辆车投入使用周期为4年,假若每天使用6次,半年可回本。
此外,共享单车在推广之际,一方面收取押金,如大多数单车平台均会收取99元到299元不等的押金,这能带来极好的现金流和资本沉淀。另一方面是租车收入,每小时0.5元至1元不等。至于今后能否有广告和大数据的经营收入,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最后,随着共享单车的高频使用,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广受关注的“单车遭破坏”问题,摩拜单车方面表示,自入市以来,曾多次被人为破坏,针对这一现象,摩拜单车做了一些预防措施,但从实际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
此外,单车停放问题也一度成为关注的热点。作为公共自行车,如何将公司发展融入城市管理,如何在公共空间做到有序发展,考验着各家单车公司的智慧。摩拜单车就已经与上海杨浦区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发展“绿色出行”,这或许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杨晓光表示:“总体上来说,目前摩拜单车的租赁模式对于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大方向是对的,但还需要将其纳入现有的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包括政策、社会资源、管理、规划等方面。管理方面,可以推动其与城管等部门的合作,共同管理在外的投放车辆。此外,只靠摩拜这些公司单独控制破坏、违规行为是不够的,应将其纳入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的诚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