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社会面貌。然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改变并不是线性的,这就要求在创新过程中必须兼顾包容式发展,积极推动包容性创新,让创新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体
近几年,互联网、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在科技创新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需要积极推动包容性创新,让创新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体。
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社会面貌。在这个过程之中,一些行业和工作岗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也让人产生了疑虑和恐惧——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会不会让更多的人失去工作?尤其是最近几年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也加深了这种担忧。
如果以整体视角来看,这种担忧或许有些杞人忧天。已有研究表明,新技术创造的就业岗位比毁灭的多。德勤公司曾发布《技术与人:创造就业的伟大机器》报告指出,通过分析英国1871年以来的有关技术发展与就业的数据显示,技术简直就是“创造就业的机器”。尽管预计今后20年,英国现有约35%的就业岗位将因自动化而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但“认为技术发展将带来大规模失业的担忧是缺乏根据的”。
不过也要看到,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改变并不是线性的。因为各种因素的存在,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从创新活动中受益。比如,那些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的人,做好他们的安置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创新过程中必须兼顾包容式发展,积极推动包容性创新,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享受创新成果。
包容性创新的本质是为了改善金字塔底层群体的福利而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看法,包容性创新是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诀窍解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即让更多人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使创新成果扩散到所有人群,使所有人都从创新活动中受益。
推动包容性创新,对于解决当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比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数字鸿沟”的出现拉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在互联网的应用上也存在很多不平等。包容性创新则要求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也要考虑更广泛人群的需求,激发更多人的创新活力,因地制宜解决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难题,实现“草根”创新。
当前,我国在推动包容性创新方面有着很多好的做法,例如致力于创造和谐社会、减少收入差距并改善基本公共服务;遍布全国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信息通信技术设施;发达的创新体系;快速成长的企业大部分拥有较强的制造业和逆向创新能力;一个拥有巨大潜在购买力的庞大国际收支服务贸易市场,能够为私营部门和其他参与者提供参与包容性创新的增长机会,等等。
对我国而言,实现包容式发展需要从加强政府政策引导、鼓励包容性创新探索、促进创新成果商品化等方面不断推进。这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和政策框架,通过完善社会环境,进一步促进包容性创新,支持引导企业开展更多贴近人民生活、满足群众需求的包容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