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些温度 多点气韵
王 晋

走过不少城市,见过不少水泥森林,最让人遗憾的是“千城一面”,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一个城市是否有特色、有温度。

一个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它能否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安居乐业。为什么上海弄堂里的“梦花街19号馄饨店”和“阿大葱油饼”让总理牵肠挂肚?就是因为一个美好的城市,离不开众多草根创业者。百姓欢迎的小食店注重品质,口碑很好,给市民增添了便利,让大家多了选择,也创造了就业。当然,也许有些摊点可能证照不全,也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但对这些草根店铺决不能一关了之。在成都,“吃货们”喜欢的“苍蝇馆子”吸引了八方食客,网友甚至推出了“成都新十大苍蝇馆子全攻略”,发现、品尝这些小馆子成了不少游客去成都休闲的一个选择。在广州,很多市民喜欢的甜品店、士多店,从早到晚,温暖着早出晚归的人们,成为一个城市不灭的灯火。一个大城市,既要“高大上”,也需“接地气”。作为城市的管理者,要更科学地指导和管理这些小摊点,简化证照办理手续,加强监督,把住食品安全关,同时,要为这些摊点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个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它能否让外来客感觉到温暖。为什么有些大城市给人们的感觉是“排外”?这既体现在城市设计上,也体现在市民素质上。对一个外来客来讲,遇到的出租司机、街头的市民、公园的管理者……都是当地人的代表。就以问路为例,我曾遇到一个年轻人,他并不清楚我要去的地方怎么走,完全可以回答一句“不知道”,但他马上在手机上查询,并细致地指点。那一份人情之厚,让我对整个城市都充满好感。在一些所谓“国际化城市”,开车到市郊,在高速路上经常找不到标识,这种设计只考虑到当地人,却没有考虑到外来人的需求。仅从这个细节上来看,城市距离所谓“国际化城市”就还有不小差距。

一个城市的温度还体现在是否有文化品质。前不久到苏州出差,发现大大小小的书店让这个城市很有魅力。入夜,不少爱书人喜欢到书店流连,书店里设计了专门的读书区,灯光下,人们静静地沉浸在书的海洋,思考着、微笑着,享受难得的静谧时光。不仅有大书城,地铁站口还有一间间小书店,容得下一个个晚归的人们,容得下一个个爱书的灵魂。有人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精神的家园”。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城市恰恰缺少了文化个性、精神气质,不少城市长着一张相似的平庸的“脸”。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有的城市恰恰缺了一份文化气息,丢掉了历史文化遗存,多了一些世俗气质,这样的城市很难有气韵。

城市是有温度的,也是有气质的。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大潮中,我们曾迷失过方向,贪大求洋,喜新厌旧,喜欢大广场、大马路、大园区,热衷“奇、特、怪”的建筑造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如今更应静下心来,着眼长远,留住城市的温度和味道,让更多城市因美好而让人难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