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河南省沈丘县在辖区各景点开展垃圾换“文化礼物”活动:游客进景区的时候,会收到一只垃圾袋,他们只需将旅程中产生的垃圾装在里面,便可在景区门外设置的兑换点免费换取“顾家馍”等当地文化礼物。
此举旨在强化游客的文明意识,同时借机推介沈丘的特色文化名片,是沈丘县创建文明城镇的一个缩影。
文明名片亮起来
如何提高城镇的“颜值”?该县从每一个小环节入手精雕细琢。针对城市卫生监管面大的实际,环卫部门设立60名监督员。针对城区人流量大、产生垃圾多的情况,配置了4辆垃圾车、3部清扫车、3辆大型洒水车、9辆垃圾清理大篷车、90个垃圾罐、88个地埋式垃圾中转站。1200多环卫工人实行“双岗制”,每天清扫道路面积360多万平方米。针对环境绿化,着力打造“城在林中,绿在城中”的城市景象。投入20多万元,添置了草坪机、绿篱剪、喷药车、浇水车。200多名绿化工人管护3万多株行道树,坚持“冬抹大白、夏搞剪修”,对行道树做好喷药、修剪等养护工作。
李俊新和老伴王翠英都是环卫工,负责清扫同一个路段,一个上早班,一个上晚班。由于路远,每天凌晨四点不到就得起床赶到负责路段清扫。他们身边除了必备的垃圾车、扫帚外,还带上刀片和自来水,路上有黑点或粘有口香糖就用刀片刮掉,栏杆有新贴的小广告就用抹布蘸水将其清除。行人们说,老两口把路面的卫生看得比自己的脸面都重要。“看到县城干净了,工作虽然辛苦也不觉得累。”王翠英告诉记者。
身穿红马甲,手拿小红旗,吹起纠章哨。作为教师的李常丰和王小慧夫妇,利用假期体验了一把“文明城市志愿者”的感觉。他们每天抽时间配合交警指挥交通,每天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
当问及他们执勤一天的感受时,李常丰高兴地说:“能为文明县城的创建作点贡献,我们都感到很高兴。”
“在文明城镇创建中,每一个环卫工、志愿者都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沈丘县委宣传部部长郭宇告诉记者。
堵疏结合治顽疾
占道违法经营等一直是城镇治理的棘手问题,该县几次“强攻”效果不佳。“水路不通走旱路”,堵疏并举后收效颇丰。
针对非法营运三轮车,当地今年实行为期一个月的有牌规范、无牌退出的综合整治,对主动放弃从事三轮车营运并按时上缴牌照的车主给予补助和奖励,对“失业”者温馨帮扶。
今年56岁的王流柱是一名下岗职工,家住石槽集乡虎头村,从事三轮车营运已20多个年头了,老本行突然被叫停让他一时六神无主。幸运的是,他和老伴同时被安排到乾丰暖气片公司当保洁工,每人月收入1800元。石槽集乡党委书记严坤告诉记者,乡政府通过牵线搭桥已为王流柱这样的失业者安排就业岗位1200个。
同时,该县新能源充电站正式启用,对老旧燃油公交车进行升级换代,购进80余部电动能源汽车。上车只需1元钱即可游遍全城,为市民及农民进城办事提供诸多方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向污染项目说“不”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沈丘县摒弃粗放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各项环保指标均达标。
针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先上车后买票”现象,该县从环评、审批、信贷等方面着手,坚决防止未批先建,从源头上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
针对沙颍河滩涂宽阔、黄沙裸露、易形成扬尘的问题,县林业局联合有关部门,植树植草绿化沙颍河滩涂及淤背裸露土地,减少春季扬尘,建成沙颍河防护林26.8公里。
针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大气污染问题,沈丘县加强部门联动,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近年来,全县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下降,重点工业企业烟尘、烟气废气全部达标排放,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该县还定期召开由县政法委、环保、林业、住建、城管执法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在县政建设工程中,不论是“开发”工程还是“整治”工程,都作为保护环境的“生态工程”来抓。其主旨就是全方位提高城镇“颜值”。
如今,漫步沈丘县域,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多了,过马路闯红灯的少了……城市管理日日新,全城联动、全民参与,文明之风悄然吹进县城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