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学毕业生郑帅准备创业。当来到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工商局注册公司时,他被告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指定一位工作人员为其进行服务。更让郑帅没想到的是,这位工作人员当天就帮助他办好了所有手续。
郑帅享受的这项服务是李沧区工商局推出的小微企业登记“一人独任制”,其目的是为创业者提供最便捷、高效的服务。李沧区工商局的这项服务创新,是青岛市加快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营造“好环境”的众多案例之一。
具体说来,“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通过深化“放管服”,青岛不断破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创业的“痛点”和市场监管的“盲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扫清障碍、优化服务,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着力削减审批事项,是青岛做好“放”字的核心。2014年6月,青岛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正式启动,迄今已累计削减审批事项450项,精简审批工作56.3%,彻底取消了非行政许可事项,堵死了变相增加行政审批的后门。“我们还积极规范行政权力,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市县两级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将55%的行政权力事项进行了精简规范。”青岛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梁滨说。
青岛市特别注重通过改革创新的方式,深化“放”字,为企业松绑。青岛西海岸新区实施社会投资类项目“施工弹性许可制度”。这一制度使项目施工许可手续,既可按原规定程序申请办理,也可在具备一定条件后,提前办理施工许可证,实行“先证再图后费”,最大限度地压缩了企业开工手续办理时间,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可缩短项目建设工期8个月左右,促进了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落地。
针对监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监管职责不清、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青岛市通过构建制度完善、职责清晰、协同有序、运转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有效破解了薄弱点。他们专门出台了《青岛市行政审批事项批后监督检查管理办法》,重点解决“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对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程序步骤及配套措施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与此同时,青岛积极实施监管方式创新,解决“管”的各种难题。崂山区创新推出“有因检查”制度,通过“提前预警、风险预控”和“可疑必查、风险管控”,有效解决了建筑施工、劳动用工、食品安全等领域盲目执法、执法效率低等问题,提高了监管的针对性,降低了行政检查成本;城阳区创新开展“监管全过程控制”,将审批事项的监管范围、监管内容、监管结果等分解到周计划、月计划,全部录入控制平台,通过平台对部门监管实施全过程亮牌管理,实现对监管工作全面、实时、全过程有效的监督;即墨市创新推行“监管责任制”,通过建立监管事项清单制度,将各部门面向市场主体实施的480余项监管事项,按照国民经济行业类别,都明确了监管部门、监管内容、生产经营和产品(服务)质量标准、监管措施和监管依据,面向社会公布,倒逼部门依法规范按职履责。
青岛实施“互联网+行政审批”的服务方式,让不少人切实感受到了便利。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青岛大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编委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市电政信息办依托全市机关统一使用的金宏网电子政务平台,从去年8月份开始实施了“互联网+行政审批”。“我们实现了工商、公安、人社、规划、税务等10多个部门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包含法人、企业基础信息资源,以及批文、证照信息等。”梁滨介绍,青岛市要求各部门必须提供提交电子文件材料等数据电文的渠道,明确办理机构不得以法律法规要求提供书面或纸质文件材料为由,拒绝接受电子文件材料。
在青岛市市级行政审批大厅,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网上审批系统的便利——市民登录审批网站并注册,只需点击办理部门或所需证件名称,上面就会显示出所需提交资料明细、办理流程、办结时限等信息;填好资料后提报,网站可对提报的材料自动预审,凡不符合要求,系统会立即提醒申请人修改,直至顺利提交;提交成功后,系统就开始倒计时,有效防止了工作人员办事拖拉。
网上审批系统运行后,青岛行政审批事项办结时限比法定时限提速50%以上。其中,依托网上审批平台开发建成的企业注册联合办理系统,提高企业注册效率,平均办理时间由大厅启用时对外承诺的18个工作日缩短至实际仅需1.39个工作日,居全国领先水平。
“放管服”的深化,营造了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了青岛经济活力。近年来,青岛市新增经济主体每年以19.72%的速度增加,今年上半年,新增经济主体又增长14.62%,特别是其实体经济明显好于全国以及山东省利润水平,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9.3%;同时,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发明专利申请11824件,增长30.3%,发明专利授权3335件,增长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