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百战:让黄土地生金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顷顷紫芒摇七月,穰穰玉糁杵西风。位居五谷之首的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长江、珠江流域,可近年来,山东临沂郯城县却成为“鱼米之乡”。这里水稻种植面积40余万亩,年产量达2.5亿公斤,拥有水稻自主新品种3个,曾创造了黄淮稻区首例亩产843.5公斤的超高产水平。这一成就的背后,与郯城种子公司高级农艺师、副经理杨百战息息相关。

“我考上大学了!”1988年,杨百战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兴高采烈地跑到地里,向正在烈日下锄草的爷爷汇报喜讯。爷爷急切地问:“什么学校?”“山东农业大学”杨百战回答。不成想,爷爷大失所望:“农业大学!还要跟土坷垃打交道!能有多大出息?”看着爷爷黝黑的脸庞、瘦削的身体、粗糙的大手、佝偻的脊梁,杨百战不仅没有打消兴致,反而激发出用种子让黄土地生金的想法。

上世纪80年代,郯城县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但因引进的水稻品种与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不适应,水稻产量低、质量次,用老百姓的话说,“拼死拼活,收获的大米还没有蛤蟆多”,大家种植积极性不高。

泥土是种子的家园,只有深深投入泥土的怀抱才有可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1991年,杨百战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种子专业毕业,为改善家乡水稻种植情况,他主动申请来到郯城县种子研究所工作,开始了枯燥而又充满挑战的水稻育种。

水稻育种普遍使用生物育种、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等高科技手段,培育周期短、见效快。但作为最基层的种子研发机构,郯城县种子研究所人手少、条件差,缺少高科技育种设备。面对实际困难,杨百战经过比较,采用了更适合本地的传统系统选育法。但系统选育法培育周期长,培育环节繁琐,从浸种、催芽、播种、插秧,到之后的大田管理、施肥除草、防病防虫,直至最后收获种子贮存,一环扣一环,繁琐而细致,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整个培育过程的失败。为此,他付出了超人的努力。

为真实全面地掌握水稻生长情况,杨百战每天都到试验田检查水稻生长情况。25年来,他共记下40多本工作笔记,采集了10万多个数据。

每年的6月至9月,鲁南地区最高气温近40摄氏度。烈日当空,杨百战终日泡在试验田里,汗如雨下,还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但这些困难都不能阻止他“用种子让黄土地生金”的梦想。

天道酬勤。杨百战和同事历时7年,终于培育出超高产、多抗、优质水稻新品种——阳光200,创造了黄淮稻区首例亩产843.5公斤的超高产水平。2007年,阳光200被农业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并于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填补了山东省水稻品种保护领域和国家审定空白。目前,阳光200已被推广到鲁苏皖豫的100多个县市。2008年,杨百战又选育出水稻新品种阳光600;2015年,他再次选育出水稻新品种阳光800,并通过山东省审定。

目前,阳光200、阳光600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种植606.8万亩,总经济效益达6.91亿元,杨百战也先后被授予中国金桥奖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