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蓝色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到碱蓬艳红时
——辽宁盘锦红海滩修复见闻
本报记者 沈 慧
辽宁盘锦红海滩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栖息的禽鸟也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沈 慧摄

有一片海滩,每到秋天,都会染上一片醉人的“中国红”。它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也是世界罕见的“红色海岸线”——辽宁盘锦红海滩。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跟随国家海洋局“海疆生态行”采访团一起探寻那抹“中国红”背后的环保故事。

突然消失的翅碱蓬

红海滩,坐落在盘锦市西南入海口处的拦海大堤外。成就红海滩美名的是一棵棵纤弱矮小的翅碱蓬。这种生长在滩涂上的盐碱植物,又称碱蓬草。每年四五月份,群生翅碱蓬长出地面,初为嫩红,渐次转深,10月份左右渐至赤红,于是有了那片恣意狂野的红色“海洋”。

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高级工程师李晋告诉记者,翅碱蓬在土壤含盐量为0.3%—0.5%时,最适宜生长,随着季节变换土壤中的含盐量发生变化,翅碱蓬颜色随之改变。辽河裹挟而来的泥沙沉积加上渤海潮汐的反复浸泡,使得盘锦孕育出了最适合翅碱蓬生长的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盘锦翅碱蓬迅速生长,蔓延最盛时78公里的海岸线上,都长满了这种红艳欲滴的植物。由此,盘锦红海滩盛名远播。

在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冯大庆记忆里,每年三至五月,数以千万计的候鸟南飞,茫茫海滩上,浩浩苇荡间,鸥雁合唱,鹭飞鹤翔,好不热闹。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末因石油开发、农业围垦、水产养殖及苇业发展,辽河三角洲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红海滩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翅碱蓬面积持续减少。“没有了翅碱蓬的滩涂逐渐含碱板结,成了寸草不生的光滩。”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高级工程师李晋记得,蔓延最盛时9万亩潮间带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翅碱蓬,但到了2003年,翅碱蓬却突然消退,仅剩下不到1万亩。

综合施策治盐害

翅碱蓬大面积退化消亡,盐害是一个重要原因。有关专家曾指出,翅碱蓬虽耐盐性较强,但若土壤盐分过高就会出现生理性干旱等现象,生长受到抑制。

而盐害的发生与农垦、围海养殖用海不无关系。“这些滩涂所在地,原来都是海参、对虾养殖场。”在红海滩境内的鸳鸯沟滨海湿地,李晋指着脚下的自然滩涂告诉记者,辽河口海域滩涂上曾有近千家养殖户,由于过度使用化肥、高锰酸钾等,大量残饵、残药、化肥和排泄废物聚集,红海滩污染日益严重。加之一部分农业生产拦河截流造成淡水减少海水盐度升高,滩涂土壤盐分升高,久而久之翅碱蓬逐渐枯萎消亡。

挽救消失的翅碱蓬,将8.4万亩养殖场全部收回!《盘锦市围海养殖滩涂收回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利用5年时间实施“退养还滩”工程,逐步清理辽河口海域围海养殖滩涂;同时,在红海滩区域建设鸳鸯沟国家级海洋生态公园,种植芦苇和翅碱蓬,彻底改善辽河入海口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翅碱蓬生长环境。

综合施策之下,目前盘锦市已恢复滩涂2.3万余亩。“这些滩涂修复后,辽河水和海水已能自由进出。”李晋介绍,根据辽河口东岸滨海湿地翅碱蓬生长状况及沿滨海岸段景观格局,稀疏播撒翅碱蓬种子,今年修复区翅碱蓬面积增加到2万多亩。

尽管因自然原因,“中国红”范围比去年有所减小,人工播种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但红海滩又慢慢红起来了。“经测算,翅碱蓬的播种密度为每平方米80株时,景观效果更佳,明年盘锦将继续通过人工播种,大规模扩繁翅碱蓬。”李晋表示。

生态环境现活力

昔日的红海滩一点点恢复,周边的生态环境亦得到初步改善。

由于嗜盐的特性,翅碱蓬成为陆地向海滩深处进军的先锋植物:因为土壤盐碱度高的地方其他植物无法生存,只有翅碱蓬能够在条件恶劣的地方扎根并存活,待它们不断繁殖改良土壤后,底栖生物随之增加,其他优良植物进一步生长,完整的生态系统就能这样一步步建立。“经过自然恢复和人工繁殖,红海滩上翅碱蓬的密度大大增加,现在1平方米翅碱蓬底下栖息的沙蟹最多可以达到七八十只。”李晋介绍。

在鸳鸯沟滨海湿地,栖息的禽鸟们也陆续多了起来。以鸳鸯沟国家级海洋公园为例,目前生活着约260种鸟类,399种野生动物和30多种国家一二类珍稀野生保护动物。其中,在这儿逗留的世界珍稀鸟类——黑嘴鸥就超过全球数量的40%以上。

秋天时,走进全长18公里的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远眺,一片片嫣红的草原铺展在延绵百余华里的平阔海滩上,蔚为壮观。滩涂木栈道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以红海滩为背景拍照留念,用手中的相机见证着红海滩生态环境的变迁。据统计,今年“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盘锦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共接待游客32万人,游客量在辽宁全省景区中名列前茅。

翅碱蓬、海鸥、海蟹……如今,盘锦红海滩正在恢复昔日的朝气和活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