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感悟美与理
□ 王紫儒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座桥梁,引领着、启迪着、鼓励着我们感悟、传承、探索艺术与科学之美

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艺术无国界,科学无止境。作为高校艺术类展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自孕育之初就被赋予艺术与科学、美与理融合荟萃的底蕴,凝聚着数代清华人的心愿,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艺术使命的梦想。前不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隆重开启艺术殿堂之门。

无论是作为刚刚踏入清华的新生还是艺术爱好者,或者仅仅是充满好奇心的游客,这里都是不可错过的。邀约刚结识的同窗,享受着校园卡的票价优惠,我有幸成为开馆首日的参观者。

艺术博物馆位于清华园内,主楼东侧,近邻东南门,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由名誉全球的瑞士建筑大师马里奥·博塔主持设计。在偌大的校园里,你绝对不会错过这具有浓浓独特性和原创性的建筑展馆。远远望去,简洁的线条、强烈的几何形体、中心对称的设计,含蓄内敛、沉稳大气又不失活泼灵动的建筑气息迎面而来。

走进展馆,购票、安检、进入大厅,你又能强烈地体会到这是一座智能化建筑。没有华而不实的装饰,空间布局一目了然,服务台、老年人及残疾人无障碍设施首先映入眼帘。据介绍,艺术博物馆耐久等级设计为100年,按抗震基本烈度8度设防,同时可以根据各类藏品保护要求,分区精准控制温度、湿度条件。

展馆一共有四层空间,分别专题设置一个常设展览“清华藏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一个特展“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五个临时展览“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学院传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作品展、“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营造·中华”——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思贤师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大家作品展。

了解展馆分布之后,我和同伴首先奔向特展。我们一边闲聊着蒙娜丽莎的迷之微笑,曾让自己脑洞大开的《达芬奇密码》,一边期盼着通过60幅《大西洋古抄本》手稿真迹、装置模型和《最后的晚餐》(约1611-1616,维斯皮诺临摹)等与列奥纳多·达·芬奇进行一场跨时空的对话之旅。看到展馆中那泛黄的真迹纸页,我不禁深深折服于这位旷世全才。他把那个时代想都想不到的起重机、水泵装置、巨型十字弓,一笔一画勾勒在纸面上。那一刻,我认为称达·芬奇将人类梦想照进现实也不为过。同时我在心底发问,促使他追梦的该是怎样一种智慧和执着?我也在心底反思,自己又该如何呢?

“提到清华,你会想起谁?”我和好友热切讨论着。的确,清华大学——这所中国最知名的高等学府,自1911年建校以来,名家辈出,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只为追随名师大家的脚步。二层4号厅展出的“尺素情怀”就给我们这些怀揣过“求学梦”的学子一个绝佳机会,表达对前贤的景仰和缅怀。移步在手札、信件、讲义之间,我们观赏着兼具历史人文底蕴及书法艺术之美的珍贵史料,感悟着前辈学人的胸襟和情怀,自发涌动出对求真、求知的渴望。

在四层7号展览厅,“营造·中华”——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集中向我们展现着中华建筑文化的魅力,特别是以梁思成和他领导的“营造学社”的发展简史及学术成果。看着一张张中英双语的建筑结构详图,不仅领略了中华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更加钦佩大师们严谨的学术态度。

漫步各个展厅间,感受着珍品带给心灵震撼的同时,我也惊喜地发现许多小朋友的身影。他们时而认真专注地驻足,时而焦急渴望地提问,这些不就是博物馆最大的宝藏吗?“化万物之变,以传承致远;揽海纳之势,以求索新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是座桥梁,引领着、启迪着、鼓励着我们感悟、传承、探索艺术与科学之美。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