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黄浦区五里桥街道:
志愿服务精准化
本报记者 李治国

注册志愿者近万人,志愿者团队182支,近3年年均累计志愿服务时间8万小时,服务对象超过2万人……上海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志愿服务”的名片越来越响亮。随着社区成员需求日渐多元化,五里桥街道从社区需求的“痛点”切入,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让“最美志愿者”成为社区服务的一道风景。

编织志愿服务网

“宠物咬人要不要赔偿,怎么赔偿?”“房屋财产该由谁继承,怎么继承?”……作为五里桥街道志愿者协会的会长,资深律师黄震尧带领团队成立了专门的“法律志愿者工作室”,为社区居民定期提供法律知识培训。如今,居民在生活中有了自己的法律顾问,一件件纠纷、一个个难题得到了顺利解决。

“有困难,找社工”,1978年出生的秦天栋已从事社工工作13年。工作之初,他和团队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帮助一度迷茫的青少年逐渐远离不良影响,以他命名的“小秦工作室”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去年,他们又出炉了一个“牵手计划”援助项目,一年中,帮扶了五里桥街道74户失独家庭,共计93人。

从维修家庭电路,到关爱“失独”家庭,到援助独居老人……五里桥街道社区居民需求中的每一个“痛点”,都能得到志愿服务关照。

五里桥街道还逐渐将志愿服务团队串联起来,从站点、基地、队伍3个方面布局,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如今,他们以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为枢纽,延伸服务手臂,在居民区、党建服务站、群团服务站设置29个志愿服务站,形成“一中心多站点”的两级组织架构。

除了建立城市爱心共助会、阳光之家等13个志愿服务基地,他们还针对社区治理和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编制扶贫济困、医疗卫生、为老服务等十大类志愿服务团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将志愿服务拓展到社区服务的各个领域。

搭建志愿服务对接平台

干煸豇豆6元、狮子头3元、农家炒肉8元、炒面12元……宁波海鲜大酒店的午市特价菜单让酒店成为附近白领的“午餐食堂”。对酒店来说,每天售出1000多份午餐,也成功带动了人气。针对“午餐去哪儿吃、吃什么”这一困扰白领们的难题,五里桥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商会和互联星空信息化协会携手,拿出了一份五里桥社区“白领午餐地图”。

实际上,这份午餐地图是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双向认领活动的一项成果。“再具创意的设计理念、再高效的运作模式、再广的社会组织参与度,如果得不到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的认可,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五里桥街道负责人表示,从2011年起,街道每年在广泛征求和梳理社区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向驻区单位开具“尊老爱老”“扶幼助学”“人文关怀”等7大类公益项目需求菜单,由驻区单位自主选择认领服务项目。然后,街道根据驻区单位的多元化需求,整合各方资源,提供“生活服务”“心理疏导”“场地使用”“兴趣培训”“党建联建”“信息化应用”6大类服务项目。

社区公益服务双向认领项目的参与主体,既有中船江南重工、建信信托、绿地集团等,也有教育、医疗卫生和金融机构。受益群体中,既有居民区的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也有驻区单位的来沪务工人员,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等。

5年来,街道和76家区域单位党组织双向认领了135个公益服务项目,17家社会组织和98支志愿服务团队参与承接了具体项目,“书情绿意,健行生活”“爱心包裹漂流记”“小扶手,爱相随”“亮晶晶护眼行动”等一批项目受到了区域单位和社区居民的欢迎。

《经济日报》记者还了解到,如今,线下的“双向认领”活动走到了线上。不久前,五里桥街道“公益宝”平台正式开通,16个公益项目同步上线。“公益宝”秉持“随手公益”的理念,以项目化的方式,通过线上平台发布、线下整合协调,形成了完整的公益生态链。用户只需在线上申请,即可参与到线下项目活动中去。于是,都市绿农“一平方米阳台绿色生活”、青年中心“半小时微公益”等由社区组织、公益团队发起的志愿活动应运而生。

令大家高兴的是,社区公益项目搭上“互联网+”的快车,使越来越多的社区群众特别是年轻人,开始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不断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才能让社区志愿服务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五里桥街道负责人表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