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城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贞丰县大力实施“锦绣计划”——
飞针走线“绣”出新生活
本报记者 吴秉泽 通讯员 邓伯祥

11月中旬,《经济日报》记者来到贵州贞丰县双乳峰景区。这里的民族手工刺绣体验馆内展示了数十种精致的刺绣制品,游客们都饶有兴致,纷纷驻足欣赏,有的还询价购买合意的产品。

“现在天气冷了,纯手工绣的围巾最受游客欢迎。”体验馆负责人王凤告诉记者。

王凤从2013年开始从事绣品加工,此前一直仅在空闲时间加工一些绣品。直到2014年,她的一件刺绣品卖出了3万多元的高价,激发了她扩大规模的想法。“在县妇联的引导和支持下,我注册了微型企业,带着姐妹们一起动手,如今我的企业一年毛收入近40万元。”

据了解,贞丰县将近一半的人口是少数民族人口,其中不少妇女自小就掌握了刺绣、蜡染等传统工艺,有“家家有纺车、人人是绣娘”之说。据初步统计,该县目前熟练掌握民族工艺的妇女将近1.4万人。

为了让绣娘们适应市场,使其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幸福生活,贞丰县妇联近年来组织实施了“锦绣计划”,开展刺绣培训,让小商品带出大产业,形成规模效应。

贞丰县妇联主席李娜告诉记者,“锦绣计划”不仅可以帮助妇女增收致富,传承民族文化,同时还能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

随着该县刺绣“小商品”渐渐长成“大产业”,贞丰绣品也渐渐打开了市场,由致富带头人创办的小微企业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推动民族工艺品发展的“领头羊”。

据贞丰县妇联副主席杨晓莎介绍,在实施“锦绣计划”中,贞丰县鼓励支持致富能人注册微型企业,将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加工香包、服饰、围巾等产品,每月收入达2000元左右,最高能超过3000元。这样既能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也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增加收入。

贞丰县民族工艺品刺绣基地因为订单太多,负责人朱丽忙得晕头转向,她告诉记者:“我的刺绣基地里常年有35名绣娘,最忙的时候请了180多人帮忙。”

为了让绣品能对接市场,促进民族传统元素与时尚结合,壮大民族工艺产业,贞丰县还相继开展了技能大赛、观摩交流、培训等一系列活动,选拔和培养一批优秀的绣娘,为贫困户搭建了更好的创业平台,助推扶贫工作精准到位,真正实现“真扶贫、扶真贫”。

据了解,自2014年以来,贞丰县妇联已累计举办4期“锦绣计划”培训班,受训人员超过600人。

李娜表示,贞丰将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通过举办技术培训、参加比赛、文化交流、绣娘普查等一系列活动,逐步提高绣娘的技艺水平和参与发展能力,让更多的绣娘参与进来,形成产业脱贫的强大合力,实现收入倍增、居家致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