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息安全已成社会普遍焦虑
给个人信息加上防护锁
本报记者 陈 静

接到骚扰电话,对方上来就能喊出机主名字;收到诈骗短信,对方详尽掌握客户的消费信息……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11月21日,《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这份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与市场研究机构封面智库联合发布的报告,正是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信息安全焦虑而出炉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介绍,这份基于104.8万份调查问卷的报告显示,个人信息安全已成社会普遍焦虑,针对“你觉得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吗”这一问题,分别有43%和29%的参与者认为“严重”和“非常严重”。但另一方面,用户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十分淡薄。高达55%的参与者将证件复印给相关机构时,从不注明用途;47%的参与者经常将写有个人信息的快递单直接扔掉。

专家表示,保护个人信息隐私,应该从用户端自我保护、加快立法、加强执法、平台加大自律等多方面入手。如此,才能为个人信息加上牢固的防护锁。

从用户端而言,芝麻信用法务总监聂正军建议,用户提供证件复印件要注明用途、并注明他用无效;扔掉快递外包装,一定要处理掉个人信息。此外,考虑到木马病毒等情况,不建议在电脑等存储密码等敏感信息。

“应建构统一立法框架、加大司法打击力度、确保维权渠道顺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林维表示,“社会生活中包括线上和线下的绝大部分领域,都已经有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范,只是这些规范在形式上过于分散,对于普通民众和商家来说,都难以形成直观认知,应尽快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

在执法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周汉华则表示,针对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与利用的司法判决与个人信息泄露的普遍状况相比,并不成比例。“从源头堵截个人信息泄露的行动已有展开,但尚存不足,对于已形成产业链的个人信息地下产业,缺乏全面有效的打击和惩处措施。”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由此建议,可行的举措是改变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将目前的“谁主张谁举证”改为“举证责任倒置”,即不是由原告提供证据来证明被告以不恰当的方式获得了个人身份信息。

在监管之外,专家们还认为,掌握用户个人信息数据的互联网平台也应承担更多责任。他们建议,应提高征信机构和数据信息行业的准入门槛,全面落实用户授权机制。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总经理胡滔也表示,除了制度建设,企业技术能力也是重中之重,“比如,可通过软件开发工具包的方式,让信息通过授权的方式输出,减少用户信息直接流转的环节,等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