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6个方面,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在医疗、教育、社保等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领域,改革给大家带来了哪些利益?群众生活得到了哪些改变?大家对改革有哪些获得感?值此全面深化改革推进3周年之际,本版即日起将推出“改革连着你我他·百姓故事”专栏,邀请记者深入一线采访,聚焦基层关切,倾听百姓讲述改革带给他们的各方面变化。
11月13日清晨不到5点,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西高庄村82岁的李金荣老人就起床了,准备去北京中华世纪坛出席村里的画展。她很开心,全体村民来北京办画展,这是近年来第一次。
上午9点,中华世纪坛里人头攒动。悠扬的乐曲声中,村民舞蹈队翩翩起舞;还有身着旗袍的模特走秀以及铿锵有力的《打靶归来》小合唱……村民们纷纷展现自己的风采,为村里举办的“西高庄人的幸福生活、新时期农民风采”画展助兴。
“我今天太开心了。”李金荣是坐着轮椅,由老伴林福泉和女儿、女婿陪着前来参加画展的。她参展的作品是“牡丹图”,“寓意着西高庄人的幸福生活就像牡丹一样美丽。”老人解释说。画展吸引了众多北京市民的目光,63岁的退休教师王娟跟李金荣说:“你们太牛了,画展办到了北京。有时间我一定到你们村去看一看。”
当天下午,《经济日报》记者跟随李金荣回到了西高庄村的家中。老两口住着村里新分的楼房,100多平方米的房间布置得井井有条,满满的文艺气息:电脑是必需品,早些年就买了;客厅里摆放着早年模特走秀时的合影,桌上放着葫芦丝,墙上挂着太极剑,书橱里放满村里出的书……老两口都是村里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
“区里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加快了村级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村里的文化活动有场所、有经费,越来越丰富,我也找到大显身手的地方了。”李金荣说,她是村里合唱队的指挥,也是尚德志愿服务队队员。村里安装了免费的无线网络,一键上网。现在村里不管男女老少,有个大事小情的都是微信群里沟通,省时省事。在西高大学文化国学微信群里,每天她都会发一条传统文化正能量信息。
李金荣是活跃分子,丈夫林福泉却是个安静的“才子”:上学时就喜欢文学,经常写点小文章;最近两年村里出版的《西高庄村志》《西高庄文化系列丛书》十二卷都有他的功劳,村里还专门为他出了书,收录了他写的诗歌、随笔、剧本。“有时,一整理文字就是一宿,但我不觉得累。”老人说。
近年来,各地陆续启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开始被打通。西高庄村陆续办起音乐班、书法班、绘画班、太极、模特、舞蹈等50多个专业班,农家书屋、农民讲堂、农村舞台、文体活动室等一批农村文化设施建立起来。像李金荣两口子一样,不少村民拿起笔或书写或描画自己的家风、家乡的变化及富裕后的心情。
“3年前,村里的64集家庭纪录片在保定电视台播出后火了。后来,我们就把村里的故事拍成了微电影。”回想起微电影视频挂到土豆网的那天,李金荣说,村民们兴致勃勃地聚在村民培育中心观看电影,几百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看着自己在屏幕上质朴的表演,大家时而互相逗趣着笑出声来,时而又为微电影中的事迹感动得落泪。据统计,近年来,西高庄村村民自拍自导自演情景剧、影视剧累计达100多部。邻村人都说,“西高庄村是人人上讲台、人人是演员”。
现在,李金荣老两口谈得最多的就是文学创作、画画技法、吹拉弹唱。“每天,我们村的人见面打招呼都是问‘今天你的作业完成了吗?’我们西高庄村就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李金荣充满了自豪。
起初,西高庄村条件艰苦,鼓励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但没有钱买奖品,大家就动手做小礼物;村集体经济壮大后,村里不是简单地分红,而是让村民通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来“挣工分”,到年底“发奖金”,让村民既富了脑袋,又鼓了口袋。如今,村里的公共文化建设得到发展,村民们乐享其中,幸福感在每个村民心中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