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受零污染的土壤,这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更是政府施政所向。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水十条”“土十条”“大气十条”,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要看到,治理工作任务依然复杂严峻:部分地方水污染严重、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大气污染时有发生,已经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安全隐患。
为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日通过《“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美丽中国建设规划出更加清晰的路线图。11月18日,在国新办举行的例行政策吹风会上,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规划》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全力打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攻坚战和持久战。”赵英民表示,《规划》明确,到2020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势头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总体而言,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已取得了一定战果。数据显示,2015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了23.6%;酸雨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峰值的30%降到7.6%;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Ⅰ到Ⅲ类比例提高到66%,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9.7%。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重、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有较大差距,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赵英民表示,以水环境为例,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我国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需求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水污染防治工作不平衡、流域生态破坏的现象比较普遍、面源污染现在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部分支流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
“水污染表现在水上,根子在岸上,水环境治理要遵循流域的客观规律,实施精细化管理。”赵英民表示,《规划》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并明确要求系统推进河流、湖泊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有望实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0项约束性指标基础上,此次《规划》又增加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两项约束性指标。至此,“十三五”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的约束性指标达到12项,分别是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细颗粒物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质量劣Ⅴ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以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总量。
据了解,当前我国污染地块土壤污染环境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污染地块类型复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严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安全隐患,急需加强污染地块的环境监督管理,防控污染地块风险,实现安全利用。同时,我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构成安全隐患,急需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的监督管理,防控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止造成污染危害,实现安全利用。
为解决水、土、大气污染,《规划》提出,要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实施专项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实施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修复;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施一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
为确保《规划》落地,有关部门则将定期开展监测评估。“2018年底进行中期评估,2020年底进行终期考核,考核结果向国务院报告,向社会公布,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赵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