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2次缔约方大会7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这是《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的第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广泛认为是一次“落实行动”的大会。为达成《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声音,在本次大会上仍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到节能提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行动,彰显了落实《巴黎协定》的诚意和能力。
低碳发展的中国方案
“井筒名称:南副井立井;井筒垂深:137.9m;井筒直径:4m;封闭时间:2016年10月13日。”这块新铭碑,钉在被水泥封闭的矿井井口。在新一轮煤炭行业去产能浪潮中,拥有90年建矿史的石圪节煤矿正式关井。
拆烟囱、关工厂、停小火电,淘汰落后产能……“在许多国家出于经济担忧而搁置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时,中国把环境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的首位,”英国《卫报》如是说。
“有了电采暖,再也不用煤了,干净了,也轻松了。”10月底,北京通州区西集镇王庄村每家每户都安装上了空气源热泵或储能式电暖器。村民安丽娜告诉记者,以前过冬,每天得早起添煤封炉子,晚上回家再打开炉子,屋子得1小时才能热乎起来,“天天熏得一身黑,屋里屋外也没个干净地儿”。
安丽娜一家能够过上“零煤”生活,得益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启动建设以来,通州区“煤改电”“煤改气”工程的不断加速。据介绍,今年通州“煤改电”全部完成后,预计每年将减少燃煤使用14.43万吨。
围绕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我国能源结构优化不断取得积极进展——
2014年,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要削减区域煤炭消费总量。
为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关部门印发《加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城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提出空气质量相对较差前10位城市煤炭消费总量较上一年度实现负增长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消费年均增速2.6%,较“十一五”年均增速低4.9个百分点。2015年,煤炭消费量39.6亿吨,同比下降3.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12%,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碳强度累计下降20%,超额完成先前17%的目标。森林蓄积量增至151.37亿立方米,提前实现预定目标。
与此同时,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也取得积极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每千瓦时平均供电标准煤耗累计下降18克,淘汰落后火电机组约2800万千瓦,淘汰落后煤矿超过1000处、产能超过7000万吨,限制劣质商品煤使用。
面对雾霾、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去除GDP考核“紧箍咒”、全面打响“呼吸保卫战”、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中国以前所未有、全球罕见的力度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并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绿色增长的中国动力
也许有人会觉得气候谈判的影响离我们生活很远,且先看看我们身边的例子。你是否感觉马路上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多?充电桩旁排起了电动车长队,政府补贴政策成为普通民众议论的话题,这些都与推动节能减排、培育新兴产业相关。最终,这些都可以统一到对气候大会谈判结果以及《巴黎协定》的落实上面。
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井喷”达到34万辆,销量达到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受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持续鼓励,2016年新能源汽车将延续爆发性增长,全年销量有望达70万辆。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大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迅猛增长的态势正是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缩影。今年上半年,包括节能环保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1%,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其中,在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增长17.9%,相关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明显进展,2015年工业比重比2010年下降5.7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提高6.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对碳强度下降目标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加速淘汰,“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淘汰炼铁产能9089万吨、炼钢9486万吨、电解铝205万吨、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6.57亿吨、平板玻璃1.69亿重量箱。
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提速,2015年,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对传统产业提出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提升能效、绿色改造升级、化解过剩产能等战略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批复包头、张家口等11个城市试点实施方案,探索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和模式。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和大势所趋。”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日前表示,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所确定的长期发展目标、战略,既符合世界潮流,也在其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
“中国正通过创新实践,采取应用绿色技术等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促进绿色就业和经济增长,值得其他国家借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
持续发展的中国贡献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国一直在前行。
“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明确地提出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从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到深化各类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再到加大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力度等,措施和要求极为详尽。
今年是我国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按照规划目标,全年能耗强度要下降3.4%、碳强度要下降3.9%。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能耗强度已经下降了5.2%,碳强度下降了6%左右。换句话说,2016年前三季度已经完成了全年的节能降碳目标。
在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解振华介绍了其中缘由——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三产的占比已经达到了52.8%,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了4.6和4.8个百分点,这些低碳、低排放产业,在调整结构之后发展得比较快,减少了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解振华说。
二是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解振华讲道,在节能和提高能效方面,工业要继续采取措施,在交通和公共领域要深化节能提高能效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做好工作。
为确保“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解振华表示,将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完善经济政策,在价格、税收、财政政策上鼓励绿色低碳发展、循环发展,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项目的发展,并继续推进碳市场和低碳试点。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引领之下,以科技和机制创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不断迈出坚实步伐。中国探索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的新理念、新作为,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