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1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通州区综合应急救援队公正——
“就想多救一个人”
本报记者 佘 颖
更多中国故事
系列报道请扫二维码

36岁的公正有个充满正能量的名字,从事的事业也有着满满的正能量——他是北京市通州区综合应急救援队教官,在汶川、玉树等灾区,在北京市内的紧急突发事件现场,我们多次看到公正身着救援服的身影。

地震灾区,他从北京送去了一支车队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当时,公正刚从北京燃气集团离职。恰好,之前相识的一位朋友说有一批救援物资需送往汶川灾区,问公正是否愿意参与运送。

公正有赛车手执照,有丰富的自驾游经验,且熟悉对讲应急通讯,就接下了这项特殊的任务,带领物流公司的11辆大货车向汶川运送救援物资。

秦岭路段有新旧两条路,新路平坦,实行交通管制;老路艰险,但可以全天通行。为尽快抵达灾区,车队不顾路险、余震不断,上了老路。有经验的老司机在前面带路,年轻司机紧紧跟随。路很窄,又多是死弯,硕大的牵引半挂车拐弯时,如同在悬崖上走钢丝,后面的司机看得胆战心惊,腿肚子直哆嗦。

灾区地形复杂,交通环境恶劣。每过一座危桥,公正都是提心吊胆,下来看着货车一辆辆安全驶过才长舒一口气。

公正记得,车队刚进入广元时遇到一次余震,旁边的电厂电线全断裂了。当时,车队正走在桥上,带着集装箱的牵引半挂车像跳舞一样在桥上蹦。那车自重15吨左右,还有一车物资呢。他赶紧命令所有司机后退,把车停到桥下安全地带。

车队一路涉险,把物资从广元、德阳、什邡送到了北川,大家18个小时没吃一口饭。这支队伍也是唯一一支从北京出发走陆路进川的车队,司机们平安完成任务后钻到车下就睡。他们实在太累了。

公正永远也忘不了,灾民们看到他们送来救援物资时那惊喜的眼神;他忘不了,一名护士接过他递上的84消毒液,哽咽着说:“进入灾区这几天,我都是用锅煮医疗设备杀菌,终于能用上消毒液了。”

此后,公正又参加了玉树、彝良、雅安、庐山、鲁甸的地震救援,运送救援物资、开展救援行动、建设救灾机构临时联络处、建设灾民安置点、解决灾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开展救灾相关调研调查工作。在救援中,他多次冒着余震爬上危楼,帮灾民寻找身份证、户口本、存折和孩子的出生证明,从废墟里刨出粮食。

在灾区,有时公正一天也喝不上一口水,吃不上一顿饭,但他没有渴、饿、困、累的感觉。“到处都是需要帮助的人,根本停不下来。”公正说,“有一丝力气就想多走一步路,多救一个人。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是疯子,其实我只是爱惜生命”。

400多场讲座,只为关键时刻能自救

公正曾做过8年的应急工作,这为日后的救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他在以往的工作中见过不少房倒屋塌的情况,但像灾区那样残酷地直面生死还是第一次遇到。

“这种触动在我心里也是一场地震。”从汶川回来半年后,公正突然意识到,逃避不是办法,“有些伤痛要面对,才能战胜它”。

2010年,公正专门从事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和培训工作。他组建的应急救援队被北京市民政局、地震局、民防局作为样板推广。2014年,公正开始接手管理北京市通州区综合应急救援队。

这些年,公正挽救过不少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但他念念不忘的却是一次失败的经历。

2012年初夏的一天晚上,公正得知,一个两岁多的小男孩跌入朝阳区的一处空调井内。公正急忙驱车赶到事发地点展开救援。这口空调井深96米,直径40厘米,里面有一根上水管,井下环境复杂。透过浑浊的井水,水下摄影机拍到孩子停留在离地面40多米的位置,已没有生命迹象。

这口井左侧15米处是条河,右侧是个高大建筑物,上方是高压电线。吊车施工时,一旦钢丝绳断裂碰到高压电线,在场的所有施救人员就有生命危险。

公正趴在井口想方案,并和大家讨论。第一个方案不行,尝试第二个;第二个不行,尝试第三个……救援行动持续了四天三夜,公正80多个小时没合眼。他两腿发软,天旋地转,视线模糊。

那次救援行动以失败而告终,公正愧疚至今。

“像地震那样的大灾难很少,我们面临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危险。大家应该把安全意识融入到生活中,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公正这些年看过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痛心不已。

为提高大众的安全意识,他一有机会就把多年总结的危险防范知识和自救互救常识传授给大众。在学校、厂矿的讲台上,公正不厌其烦地宣传防震减灾、防火减灾知识:家中墙角处不要堆积或放置太多物品,以便为地震逃生留出黄金三角带;柜子上不要过多放置书籍或水缸,以免地震时躲在其一侧被坠物所伤;日常要加强安全意识,注意查看家中最坚固的地点……

类似的话反复讲了400多场,可公正不觉得啰嗦,“他们不用记住我是谁,但要记住我说了什么,关键时刻这是能救命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