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是观察经济景气度和企业活跃度的“晴雨表”。在经济大省江苏,各类园区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等经济指标均占全省比重的8成左右。
记者近期走访近10家园区发现,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一批“关键企业”正在分化中加速崛起,成为抗击下行压力、引领经济转型、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力军。
今年以来,企业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盈利能力冷热不均,但江苏多个园区,一批“关键企业”脱颖而出,以不足四成的数量,贡献了六成以上的产值和超过九成的财政收入,成为经济发展的亮色。
企业数目不多,但市场份额高。在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电网可谓“拳头产业”,集聚的百余家企业,在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电网调度自动化等多个领域稳居国内第一,市场份额过半。仅南瑞继保一家的继电保护产品,在220KV及以上等级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就超过45%。
规模体量不大,但盈利能力强。一些企业虽然占地不多,却是细分市场的“单打冠军”。太仓经济开发区约有250家德资企业,用工数量少则几十人,多不过上百人,亩均产值、利润、税收分别可达1400万元、150万元和110万元,人均产出成百数千万元,高的甚至达到2500万元。
投资信心不减,但不盲目扩张。位于张家港保税区的康得新光学膜基地,在去年投资46亿元基础上,今年再度启动建设总投资120亿元的新项目,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200亿元,年上缴税金超20亿元。
“信心十足,科学研判,稳健投资,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党委书记程政说。这个园区的大明重工,近3年累计投资超6亿元,营业额预计从去年的3亿多元翻番至今年的6亿元。
逆势上行并非唾手可得。这些企业也曾遭遇过“卡脖子”,其良性发展,靠的是掌握经济和行业最新动向,以精耕细作颠覆贪大求全,以动能重构摒弃规模依赖,以危中觅机突破产业约束。
“中国企业对机床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订单出现少量多批、个性化特点。”在太仓中德合作园区的通快集团智能车间,集团总务经理郑雯说,适应这一趋势,他们更新了特制的生产机器,可以提供客户定制的机床产品,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附加值,让小批量也能增加利润,发展前景看好。
“机械行业整体低迷,但并不代表没有出路。我们从做‘面包’到做‘蛋糕’,订单多到来不及做。”大明重工副总经理曹黎明介绍,他们舍弃面广量大的钢铁材料贸易,引进最先进设备,向附加值高的深加工拓展。
一些企业家表示,过去靠大项目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返,但抓准民生领域和企业转型的新需求,看似触碰“天花板”的“夕阳”产业也能大显身手。
一批“关键企业”的崛起,更为后续发展提供了镜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江苏各地园区正在加大招商力度,在此过程中,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意识更趋坚定。
“不搞零敲碎打,而是锁定造船、汽车零部件、钢结构等主导产业,靶向招商,帮助企业延伸产业链。”程政说。在苏通产业园区,同样不急于上项目、刷数据,而是加快培育朝阳产业。园区招来通用航空企业德奥通航,初期产品研发和技术整合工作已经完成,实现共轴双旋翼直升机及无人机、活塞式和转子式发动机等小批量生产。
重创新、重质量、重人才,把五大发展理念嵌入招商思路,已成为江苏不少园区的自觉行动。“核心部门不来的,不招;亩均、人均产出不达标的,不招;没有研发能力的,不招……”太仓市副市长、太仓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朱万里为招商选商开出了一系列负面清单。
文/新华社记者 陈 俊 刘巍巍 王骏勇 陈 刚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