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射在“中国节”和“西洋节”上的价值观,其实是不同人群如何看待“传统”与“潮流”的分水岭
10月31日,在这个中国人往往感觉不到有什么特殊的日子,一向追逐热点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再次被“万圣节”这个关键词刷爆了。不明就里的“老派人”不小心点开一个网页,屏幕上分分钟弹出一个硕大的骷髅头,阴森森的蓝光占满了整个屏幕:“激情引爆万圣节,全场消费打八折!”这让很多凡事图个吉利、敬鬼神而远之的老百姓不禁摇头。
而欢迎“万圣节”的可能是一帮帮热衷于追逐潮流的“小年轻”,他们的观点往往是现在过节不就是图个热闹吗?管它是中国节还是西洋节,都为一大帮人找到了凑在一起找乐子的理由。如果这个节日恰巧还带几天小长假,简直是馒头里夹咸菜、蛋糕上挤奶油,那就更完美啦!
影射在“中国节”和“西洋节”上的价值观,其实是不同人群如何看待“传统”与“潮流”的分水岭。
传统节庆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喜兴还是哀愁,都透着一股子中正平和的讲究。比如清明节,庄重肃穆之余晕染着“细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之美,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好好传承。而现在的年轻人一提起传统节日就想起“小长假又到了”,对西方情人节、圣诞节也追捧不已,引得一众商家纷纷跟风,各种噱头层出不穷,促使“洋节”不断升温。直到前些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引起国人哗然一片,才让大家反思应该把传统节日摆在怎样的心理位置上。
其实,很多问题本身就不是矛盾对立的二选一。作为中国人,传统节日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早就浸润到我们祖祖辈辈源远流长的血脉中:除夕守岁团圆饭,正月十五闹花灯,端午粽香龙舟快,中秋月圆意悠长……这些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愫,就和亲情一样难以割舍。不信你问问如今哪怕最新潮的年轻人,大过年的不回家、不和父母热热闹闹地包一顿饺子,你看他的内心会不会失落?所以,与其担心传统节日在“洋节”的冲击下逐渐式微,不如重新发掘更多积极生动的方式,让“中国节”重新焕发出生机。比如今年的重阳节,就有专家呼吁应该设立3天假期,让那些平日忙于工作的子女能够多一个机会看望“空巢”在家的父母,就是一种极有人情味的有益探讨。
同时,我们不应忽视,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西文化的交流势不可当,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其交流融合更是理所当然。除了中国老百姓这些年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的情人节和圣诞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舶来节日的引入,更被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崭新的内涵:母亲节里,向辛苦操劳了一生的母亲献上一枝鲜红的康乃馨,表达一句“妈妈,我爱你”,是中国传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直接体现。而感恩节更是打破了美国新移民回馈当地土著的原有内涵,成为我们向平日里关心帮助过自己的师友致以感激的最佳渠道。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洋节”的推广,对于增进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实,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影射着人类社会“逐渐成型,逐渐完善”的历史趋势。就像当年的楚怀王没有料到自己逼得一个臣子跳江自杀,引得老百姓纷纷往江里投粽子,最终形成了后世的“端午节”。眼看11月11日即将到来,这个四个“1”相连的节日因其形似“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单,被单身的人们戏称为“光棍节”,又被某商家包装成为一年一度网络购物的狂欢节。焉知几百年之后的人们过着“光棍购物节”时,回溯这个节日的产生,会不会生动地感知到我们这段历史的鲜活有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