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变了北大荒 加固北大仓
——秋收时节访黑龙江农垦
本报记者 乔金亮 李 哲

当第一缕晨光照进祖国大地,黑龙江农垦4300多万亩耕地上开始热闹起来,秋收、秋整地、秋摆盘,各农场一派繁忙……秋收时节,记者站在这片黑土地上,耳畔似乎又响起当年“开荒第一犁”的劳动号子。从那时起,几代北大荒人前赴后继,用智慧和汗水、责任和坚守创造了世界垦荒史上的奇迹,“北大荒”实现了向“北大仓”的华丽转身。

固国安民的北大荒粮仓

记者来到北大荒股份二九〇分公司万业兴管理区时,水稻已经收获结束,农场职工正进行秋整地。一台旋地机车正在对翻整过的水田进行旋耕作业。同时,在一旁的大棚里,已经开始摆放秧盘。管理区主任张军说,秋整地在当地被称为“黑色越冬”。而秋摆盘不仅可以减少人工成本,还能免受开春下雪的影响,“我们的经验是,提早抢农时,秧好半年粮”。

“今年秋收进度受气象影响较大,九月初受台风及冰雹影响,水稻有倒伏,土壤湿度过大,加大了收获难度。不过,农场的农机很给力,还是丰收到手了。”在晾晒场边,25岁的吉志成告诉记者,他今年种了4公顷水稻。3年前,每公顷单产只有7.5吨,今年单产有9吨,每公顷纯收益有8000元。他觉得,丰收与先进的农机密不可分。以防治病虫害为例,管理区统一采用飞机航化作业,1架次可喷药85公顷,整个管理区3天就可以防治一遍。

“宫之稻还没加工完呢,已经被抢购一空了。”在几公里外的军犁管理区,种植户宫兆鑫采用鸭稻共作模式种植了40公顷水稻,并起名叫“宫之稻”。别看面积不大,由于鸭粪是有机肥,而且生产全程有视频监控可追溯,宫之稻在网上很畅销。30岁的宫兆鑫经过几年的摸索,对高端米的推广颇有心得。宫之稻比普通大米效益高2至3倍,今年还没收获就已被预订一空。

在黑龙江农垦,你能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农机,能见识到全国最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站在全国单块面积最大的二道河农场万亩大地号“稻海”边,你才能体会什么是现代化大农业。“稻海”面积1.65万亩,通过良种良法集成,结合大农机、飞机航化等先进装备作业,实现年均亩产1600斤。闭上眼,你都能感受“风过三江飘粮香”的惬意。

今年85岁的郭书田是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曾多次到黑龙江农垦调研。郭书田告诉记者,全世界仅有3块黑土地,乌克兰大平原、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国黑龙江松辽流域。“黑土地怎么开垦,是个世界性难题,而黑龙江农垦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农垦经过史无前例的艰辛历程后,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样板,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无论是农业机械化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等,均走在全国前列。

北大荒股份二九〇分公司总经理张承厚说,光二九〇农场每年生产的粮食就够全国人民吃一天。据估算,黑龙江农垦生产的商品粮相当于京津沪渝4个直辖市、陆海空三军以及青藏甘宁4省区一年所需的全部商品粮。

如今,“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已成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关键词。北大荒4300多万亩耕地、113个国有农场,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

据统计,垦区粮食总产量登上100亿斤、200亿斤台阶分别用了48年、10年,而登上300亿斤和400亿斤台阶,只用了4年、3年。目前,垦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商品粮基地。

历久弥新的北大荒精神

丰收时节,眺望垦区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人们难以想象,7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遍地、猛兽肆虐、冰天雪地的亘古荒原。

“一到北大荒,我就傻眼了。”马淑清老人是1955年奔赴北大荒的首批志愿垦荒队青年之一,60年过去了,初到北大荒的情景仍然深深地烙在她的脑海里:“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我们只能睡在帐篷里。早上醒来,被子冻得硬邦邦。”可是就这样,当年那些十七八岁的小队员愣是没有一个想要回家的。

1947年以来,先后有14万转业复员官兵、54万城市知识青年、20万支边青年、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他们从全国各地汇集成前所未有的垦荒大军,奔赴这片高寒黑土。北大荒人用自己的青春、血泪和生命谱写了人类拓荒史上雄壮辉煌的史诗,让亘古荒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大字是北大荒人的信念,是流淌在他们血液之中的崇高精神。

“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感到非常震撼。”刚刚31岁的何培雄告诉记者,6年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他来到了黑龙江垦区建三江管理局红卫农场。一排排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机械在黑土地里耕作的景象,让这个农业工程专业的外地大学生目瞪口呆,他立刻就作出决定:“不走了,就是这里,我要在北大荒实现我的梦想。”

扎根下来的何培雄成为第三代北大荒人,他依然秉承着宝贵的北大荒精神,不断地在突破、在开拓。短短几年时间里,何培雄在水稻农机上搞出了4项发明,其中两项获得了国家专利,转化推广科技成果3项,累计为农户节本增收近百万元。

“北大荒是一片热土,适合有梦想的人在这里成长。”何培雄说。正是在这样干事创业的氛围中,何培雄所有的创业想法都得到了农场上下的巨大支持,他和所有新一代北大荒人一样,靠着这种最为宝贵的北大荒精神,继续创造着更加光明灿烂、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持续创新的北大荒实践

今年以来,垦区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将产业项目建设与完善农产品产业链结合起来,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强做优做大绿色食品加工业,推动垦区经济和职工收入双增长。

绥滨农场的绿色高效农业在垦区远近闻名。水是绥滨人的福,可近年来采地下水种水稻,已使地下水位下降。经过多年探索,一套“浅、湿、干”交替灌溉技术开始应用。只有在水稻生育期的封闭灭草期间及低温时才灌溉深水层,其他时期都采用交替灌溉法,如此一来,节水30%以上。

如今,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三减”工作已成为垦区农业生产的重点。绥滨农场场长李思军说,今后单靠增产来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必须发展绿色农业,以质取胜。农场应用水稻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将肥一次性施在稻苗根部侧下方的泥土中,提高肥料利用率5%以上。在减少采用地下水的同时,目前,全场已有30万亩水田喝上了纯江水。江水水温高,水稻口感好,每吨价格比普通稻高出200元。

成就源于不懈创新,改革始终是发展的动力。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出台,要求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

对照改革要求,垦区分析了自己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的短板和优势。在农业生产体系上,垦区现代物质装备、科技、信息和标准化水平优势突出。但从经营体系来看,短板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市场意识不足,经营机制不活,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等。此外,农业产业体系还不够合理,大而不强,市场竞争力弱。

“垦区必须坚定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兆力说,要通过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建成一批稳定可靠的大型粮、油、畜、乳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过去的岁月,如今的北大荒图景已变换为彩色。而这种色彩,正被北大荒精神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改革实践,在崭新的时代熠熠生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