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岛市南区重点培育创新型“小巨人”企业——
锻造自主研发这把“金钥匙”
本报记者 刘 成 通讯员 刘春梅

“大众的‘病’我能治。只要在柴油车上安装我们的产品,尾气排放一定达标。”当大众集团因深陷汽车尾气门事件而危机重重之时,青岛盛腾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文亮却抛出这样的“豪言壮语”。

田文亮的底气源于该公司耗时5年研发出的盛腾ST6.0型节能减排装置的成功运用。“该装置使用了国内外几十家行业内顶级企业的部件,是世界相关领域优势产品的集大成者。”田文亮介绍说,这一装置是世界首款臭氧助燃及纳米远红外高分子技术柴油车节能减排产品,尽管体积不大,却拥有18项专利。

盛腾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青岛市南区“小空间”演绎“大创新”的一个缩影。市南区地处青岛市核心区,服务业占比高达91.1%,可谓寸土寸金。如何在“小空间”里发展好实体企业?市南区把重点放在培育行业创新型“小巨人”上面。“市南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齐全的商务配套,特别是科研院所和大学众多,有利于吸引研发型高端人才,这都为我们汇聚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奠定了基础。”市南区委书记王久军说。

为此,市南区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通过挖掘潜力企业、培育重点企业、跟踪领军企业、引入优势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梯队,并变后置审查为前置指导,逐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此外,市南区还积极引导银行、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通过与市科技局、银行、社会担保机构合作设立400万元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撬动社会资金实现了财政资金37倍放大效应,总规模达到1.5亿元。

体系化的模式全面推进创新工作,成为促成创新型“小巨人”企业聚集的最大推动力,一大批创新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形成蓬勃发展之势,一些领域的自主创新甚至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前列。鼎信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企业。该公司2008年4月份扎根市南区软件园,以载波及总线通信芯片的研发成果为基础,将其应用于电力、消防等嵌入式智能产品的研发、生产,是一家有扎实基础理论与系统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过去3年,该公司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0.36%,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01.79%,实现了高速增长。目前,鼎信通讯提供的载波通信技术产品在国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载波类产品招标中应用的份额超过50%,位列全国第一。

从8名员工到2500多人的工作团队,从零基础做起到成为载波通信行业里的翘楚,鼎信通讯经过8年的厚积薄发,终于在今年10月11日正式登陆上交所主板。鼎信通讯副总经理王萍表示,自主研发是公司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快速成长的引擎。“我们非常重视技术研发,专门成立了基础理论研究院,从‘根’上做研究。”王萍说。

创新型“小巨人”企业的集聚,还能从技术创新层面破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难题。青岛厚科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在地下埋设物信息化、可视化管理上的技术可谓傲视全球,其发明的“地下埋设物标识装置”大数据管理系统,在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从1000余项专利中脱颖而出,揽获金奖。

依据这一技术,公司研发团队针对青岛夏季浒苔频发难以治理的问题,经过3年有针对性的研发,以12项专利技术成功研发新型浒苔拦截装置。今年7月,厚科在青岛奥帆中心、二浴外海、二浴内海分别铺设了1000米、1500米和575米新型浒苔拦截装置。经过多日连续观察发现,该装置拦截效果极佳。

如今,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市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市南区高新技术企业达49家,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3个,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5个,各项总量指标均居青岛市前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