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资本为戏曲加点料
□ 于 飞

在传统戏曲领域,除了几个带有“粉丝经济”性质的戏曲众筹项目外,真正的投融资规则和案例尚未建立

在不久前的G20峰会文艺晚会上,一段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惊艳了世界。短短三分钟,用“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向世界展示了唯美的江南风韵与典雅的中国文化。

中国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化瑰宝,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戏曲受到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分流受众的挑战,其自身也暴露出表演内容陈旧、剧院经费匮乏、创演人才断档、经营理念滞后等诸多问题,在产业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

来自中国演出协会的数据显示,在各演出门类的横向比较中,话剧收入占比最高,其他依次是音乐、曲艺杂技、儿童剧,戏曲演出排名倒数第二;纵向数据比较看,2015年,全国演出票房收入比2014年上升9.03%,达161.72亿元,而同期的戏曲演出票房收入同比下降5%,仅为8.94亿元。

为了化解戏曲面临的困境,去年7月,国家颁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从加强保护与传承、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等多个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如何打好这一系列政策牌,振兴戏曲发展?业内人士献计献策,脑洞大开——推广生态旅游、打造戏曲小镇的“旅游+”,混搭现代元素和西洋风格的“演绎+”,依靠最新网络传播手段进行宣传普及的“互联网+”……这些加法各有千秋,但要从根本上推动戏曲市场化改革、走出当前的低迷困顿,还需要构建一个总体的战略路径。借鉴国外成熟舞台剧目商业演出的投融资经验,利用国内已经建立起的多元投融资渠道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融资并完善市场化生产、营销、成本核算的各个环节。

集中社会资本力量对某个演出公司或项目进行投资,其后获利分红或是上市交易,这在发达国家已是相当成熟的一套机制。我国目前既有主板、中小板和新三板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也有各类私募、产业基金组成的风险投资机制,打造出的宋城演艺等创业板“金股”和杨丽萍文化公司、开心麻花、丑小鸭、锋尚世纪等新三板公司,已然风生水起。

遗憾的是,资本抛出的橄榄枝尚未落到戏曲头上。2009年《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诸多演出领域的改制、挂牌屡见不鲜,活力日益增强。但在传统戏曲领域,除了几个带有“粉丝经济”性质的戏曲众筹项目外,真正的投融资规则和案例尚未建立。这种情况下,非市场化的生产模式所导致的“钱紧”成为多数戏曲院团的常态。

剧团主动牵手资本,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益探索。在G20峰会文艺晚会上献艺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正在尝试“资本+戏曲”的模式,加速市场化运作。他们打造的“中国越·剧场”小百花艺术中心,将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形成包括驻场越剧、创意旅游和文化创意产品等诸多环节在内的产业链。

要改善戏曲行业的生存现状,必须首先跨越观念上的鸿沟,转变戏曲单位的生产方式,用资本为戏曲加点料。就像《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已然指明的方向,“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建立专项基金等形式参与扶持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