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松绑减负,深化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本报记者 佘 颖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211.9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明显高于2015年日平均数;全国共核发“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76.81万张;民间投资增速在9月实现今年首次止跌回升……通过大力简政放权、放宽准入降低门槛、增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政府服务意识,市场营商环境得以明显改善,带动了社会投资创业的热情——

今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传统动能减弱和“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我国没有依赖强刺激,而是通过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创新创业发展松绑减负、清障搭台。一系列措施不仅让市场主体实现了创业的百米冲刺,还助力民间投资实现了轻松跨栏。

五证合一省时间

企业办事提效率

9月27日上午,北京市发出了全市首批、共计8家企业的“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我从提交材料到拿到公司营业执照只花了2天时间。”清华大学大三学生、清辞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叶乐欣拿着北京市第一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不禁感叹“太快了”。“全部填表过程都在网上完成,按照提示填写就会自动生成纸质材料,打印后签名提交给工商窗口就可以了,没有经验的‘小白’也能注册公司。”叶乐欣说。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全国多地已经先行先试,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统计登记证、社保登记证整合为加载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推行了“五证合一”。此前的试点经验表明,五证合一改革平均可为企业节省20个工作日。

“五证合一”用数据跑路代替了群众跑腿。10月1日,“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在全国全面施行,截至10月20日,全国共核发“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76.81万张,此时距全国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不过短短一年。

不只是企业,个体工商户期待已久的“两证整合”也在年内落地。虽然按照计划,全国要到12月1日才全面推行,但有条件的地区本着优化服务的原则已纷纷抢跑。9月21日,福建省泉州市的个体户林丽琼只等了1个小时,就拿到了全国首张带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营业执照。

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激发了市场活力,带动了创业热情。“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211.9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平均每天新登记超过4万户。其中,新设企业达到401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明显高于2015年每天1.2万户。”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主任于法昌表示,这表明社会投资创业热情仍较高,持续推进改革仍有巨大潜力。

放宽准入降门槛

民间投资频跨栏

今年7月,中青旅国际旅行社终于拿到了期盼已久的出境游资格证。“这归功于北京市推行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青旅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良兵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根据此前的规定,外资、合资旅行社不得从事出境游业务,国家仅在2010年特批了3家中外合资旅行社作为试点。

2015年,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当年11月,北京市出台的首批细化试点,终于允许了在京设立的中外合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游业务。得知消息的余良兵第一时间递交了材料,半年后就拿到了出境业务资质的旅行社经营许可证。

与出境游类似,之前很多企业的业务拓展都被政策挡在了门外。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一度骤降。国务院专项督查指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审批复杂,限制太多,简政放权不到位。

放宽市场准入管制不仅能拓展企业的业务范围,更能提振企业对未来的信心。继2015年取消和下放311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12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之后,今年2月,国务院又取消了15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和13项行政许可事项。

如果说,之前的改革是把投资创业的高栏变成了只到腰线的低栏,进入2016年,这道栏就降到了膝盖处,市场主体能够轻松跨越,带动民间投资企稳回升。数据显示,在经历今年前6个月的持续下滑和7、8月的企稳后,民间投资增速在9月实现今年首次回升,同比名义增长2.5%,比前8个月加快0.4个百分点。而且,9月当月民间投资增长4.5%,比上月加快了2.2个百分点。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和发酵,之前的简政放权效应逐步显现。”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虽然民间投资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增幅仍处较低水平,民间资本投资的信心仍有待恢复,未来仍需持续放开市场准入,为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放管结合重服务

市场环境更优化

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既催生了市场主体高速增长,也带来了管理难题:全国8300多万家市场主体,还在以日均4万家的速度增长,现有的市场监管部门人手极度紧张,新兴的经济业态也对传统的人工抽检、走访等监管形式提出了挑战。如果监管跟不上,市场秩序混乱现象会加剧,将严重制约诚实守信经营者和新的市场主体发展。

因此,在大量减少审批后,相关部门正在将重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初步建成了“放管服”改革的“2张清单4个平台”。2张清单,是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权力责任清单;4个平台,是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12358价格监管平台。这些平台为放管结合、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抓手和支撑。

目前,国家工商总局牵头建设的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基本建成,最多的地区汇集了55个政府部门和24个行业协会的涉企信息。企业一旦有经营异常行为,还会被红牌警告。通过手机或电脑,全世界消费者和合作伙伴都能查到企业的“全身立体照”。

失信联合惩戒效果正在显现。至9月底,全国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市场主体498.2万户,均在银行信贷、参与招投标等方面受到限制,还有66954名 “老赖”被限制任职公司高管,让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总体良好,为企业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据于法昌介绍,2015年三季度新设立的小微企业周年活跃指数为69.9%,比2015年第二季度新设小微企业高1.1个百分点,且八成开业企业已有收入,创新和触网小微企业盈利比例较高。

新设企业活力增强,也大幅减轻了就业压力。“新设小微企业带动就业增长显著,由开业时平均每户6.2人增加到7人。”于法昌表示,截至9月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97亿人,比2015年底增加1666.2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增加最多,实有2.17亿人,比2015年底增加1418.5万人,占增加总量的85.1%。民营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的“蓄水池”、就业的“减压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