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法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安是百姓第一需求
李 哲

平安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在平安中国建设中,只有加强联动融合、统筹资源力量、注重各方协作,才能够增强社会治理的系统性,将所有守护安全的力量集合成一张覆盖全社会的大网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上,一组数字引人关注:近几年来,我国杀人、爆炸、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和群体性事件数量持续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0%以上;2015年,我国每10万人中发生杀人案件0.67起,是世界上杀人案件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在世界面临安全问题新形势下,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

人民群众安全感的背后,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卓有成效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平安中国的建设目标,我国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子,在强化新理念、建立新机制、运用新手段方面作出了成功探索。

调动一切力量,强化联动融合新理念。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深化平安建设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以北京市“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等为代表的治安志愿者成为了保一方平安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15年首都群防群治力量累计向公安机关提供各类情报信息线索41万余条,其中“朝阳群众”向公安机关提供情报线索达17万余条,从中破案483起。事实上,如今仅靠部门单干已无法应对所有安全风险,在平安中国建设中,不能再抱有“政府包打天下”的思想。只有加强联动融合、统筹资源力量、注重各方协作,才能够增强社会治理的系统性,将所有守护安全的力量集合成一张覆盖全社会的大网。

安全关口前移,建立预测预警新机制。案件破获率再高,也很难弥补犯罪事实给社会带来的不安全感。防患于未然,是广大群众的安全需求,也是我国社会治理的目标所在。要提高百姓安全感,就必须将不稳定因素消灭于尚未发生之时,这给相关部门的预测预警预防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我国,网络犯罪已成为第一大犯罪类型,近日,中央政法委、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联合部署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源头治理措施,通过建立健全电信网络有害信息源头阻断系统、完善银行账户异常资金交易风险防控系统等,将有效实现相关犯罪行为的提前预防。小小的快递包裹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也带来不可知的风险,为了消除隐患,目前各地正在加紧落实加强安检、开箱验视、实名寄递等要求,让安全与方便同行。

实现智能化治理,运用科技新手段。随着信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不仅是打击防范犯罪的手段,也是化解行业风险、推动业态升级和破解治理难题的革命性力量。大数据社会是一个不会遗忘的社会,人、物、资金的流动轨迹都会留下各种各样的数据记录,大数据能够使“隐形人”现形,使不可知变为可知。在江苏,公安部门目前已经汇聚了3800亿条数据,这些海量数据带来了超强的研判能力,无数犯罪规律一一浮出水面,犯罪预测系统成为最厉害的“超级警察”。由此,江苏公安部门的工作从被动反应式变成超前主动式。然而,纵观全国,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成为当前制约数据开放共享的一个重要症结,相关方面的资源必须尽快统一标准、统筹融合,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大数据的作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