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昔日长征路 今朝换新颜
四川眉山市“重温长征史,共圆中国梦”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合唱比赛举行,追忆峥嵘岁月,传承长征精神。 张忠苹摄
宁夏隆德县红崖村曾是红二十五军先遣团宿营的地方,村民杨国权平时打工,闲时创作,他的剪纸作品既展现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也有红军长征的故事。 本报记者 翟天雪摄
李永健(右二)和陈菊芳(右一)是广西兴安县湘江战役纪念碑园的环卫工,他们每天细心地维护这里的环境,感恩先辈们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翟天雪摄
江西会昌县珠兰乡蔗坪村,红军后代曾金友(左)在新屋前展示领到的脱贫证书。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程的推进,村里许多贫困户都光荣摘“帽”。

本报记者 翟天雪摄
陕西延安市吴起县白豹镇土佛寺村的温室日光大棚里,村民正在管护甜瓜种苗。老区人民依靠发展现代农业,走上了致富路。

本报记者 王 晋摄
青海循化县红光村西路军红军小学操场上,当年西路军栽下的树已枝叶繁茂。

本报记者 石 晶摄
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小学通过开展沙画、剪纸、书法、国画创作等系列活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赵杰昌摄
观众在宁夏六盘山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参观。

本报记者 拓兆兵摄
一列高速动车驶过江西南昌工务段管辖区九线汇聚的金仙特大桥。近年来,革命老区江西弘扬长征精神,聚焦经济建设,打造四通八达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沪昆高铁(江西段)将沿线城市连点成线,串起区域经济带,助推革命老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鲍赣生摄

这是一次触及心灵的远征。

一处处历史遗迹,一张张珍贵图片,一幅幅宣传标语……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经济日报》“接力走长征 共筑中国梦”大型采访组的记者们重走长征路,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路走来,耳边似乎听到了当年的枪炮隆隆,眼前仿佛看到那支年轻的钢铁洪流,心中经常被长征路上的故事感动。

江西瑞金、福建长汀、湖南通道、贵州遵义、四川阿坝、甘肃哈达铺、陕西吴起、宁夏将台堡……这些长征路上地标式的名字闪闪发亮,标注了当年红军将士血洒征程的路线,也标注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曾豪迈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史的丰碑上,长征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的长征路,如今,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长期以来,革命老区受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交通区位、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当地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更精准的举措、更务实的办法,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基础设施条件在改善。高速公路打通了不少县市发展的血脉,一些地方还通了高铁;在西北、西南等相对落后地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扎实推进,老区的百姓住进了新房子,偏远的山村也有了文化小广场,老区人的眼界更宽了。

生态发展理念已生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昔日红色故土上,正在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贺龙故里”湖南省桑植县,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当地让多个产业互为资源,实现“生态循环”;会师圣地甘肃省会宁县,着力发展红色旅游基地、金色教育基地、绿色产业基地“三大优势支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胜利山下,陕西吴起县从1998年开始推进退耕还林,黄土高原上生长着绿色的希望。

发展后劲在集聚。老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有一群埋头苦干的人。一路走来,我们接触了大量基层干部群众,不管是大学生村官,还是乡镇干部,不管是企业家,还是市委书记,他们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气神”。他们朴实而执着,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们说,自己是红军的传人,更要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与群众心贴心共谋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80年光阴似箭,昔日落后的旧山河已展露新颜。如何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如何书写无愧于这伟大时代的新篇章,期待着我们每个人用行动做出回答。

文/本报记者 王 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