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总统候选人最后一辩“互黑”到底
美国政治制度“颜面扫地”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高伟东

美国东部时间10月19日晚9点,距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日仅剩20天,最后一场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在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举行。此场辩论是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和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在选举日前正面交锋的最后机会,双方延续前两场辩论时“互黑”“比烂”的丑态,不断刷新“负面选举”的下限,“没有最差,只有更差”。这场辩论,双方相互攻击之势进一步升级,火药味更为浓重,再一次直接展示了美国政党政治的衰败。

在长达90分钟的辩论中,双方一开始就围绕拥枪权、堕胎、移民、经济问题展开了辩论。但在双方丑闻缠身的背景下,辩论不可避免地再次陷入恶言相向、人身攻击,并没有对各自的政策观点作出有条理的阐述。希拉里骂特朗普是俄罗斯的傀儡,特朗普竟在辩论最后阶段插话说:“你这个肮脏的女人”,总统候选人辩论的风度荡然无存。

在移民政策话题上,希拉里接连指责特朗普雇佣拉美裔非法移民建造“特朗普大厦”,还说特朗普是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木偶”。特朗普则回应道:“不是木偶,不是木偶,你才是木偶。”观众席因此爆发出哄笑声。

特朗普承认希拉里比他更有从政经验,但攻击希拉里的30年从政经验为“坏经验”。作为反击,希拉里作了一番对比:上世纪70年代,她努力扭转学校中黑人儿童受歧视的状况时,特朗普则因歧视少数族裔被美国司法部起诉;上世纪80年代,她在阿肯色州改革公立学校系统,特朗普则接受父亲的1400万美元借款开始做生意;当她在美国白宫战情室直击美军击毙本·拉登行动时,特朗普则在主持娱乐真人秀节目。

特朗普攻击说,克林顿基金会是一个“犯罪集团”。克林顿基金会相关丑闻是希拉里竞选一大软肋。当主持人谈及克林顿基金会在她担任国务卿期间收受大额捐款是否避免了利益冲突时,希拉里闪烁其词,顾左右而言他。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统计,此场辩论中,包括福克斯新闻台主持人克里斯·华莱士在内,三人的发言时长分别为:希拉里40分49秒,特朗普34分48秒,华莱士15分34秒。其中,特朗普打断华莱士30次、打断希拉里37次;希拉里打断华莱士17次、打断特朗普5次。

对这场辩论,美国媒体最关注的焦点是特朗普拒绝说明他会否接受此次大选的结果。《华盛顿邮报》、CNN、《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报》、福克斯电视台等都抓住这一焦点报道此场辩论,因为在美国大选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候选人在选举日前就作这种公开表态,引发了各媒体评论员对特朗普不尊重民主体制的批评。

在第二场辩论后,特朗普一直声称选举被操控,理由是媒体在亵渎女性问题上污蔑他,从而帮助希拉里,地方选举方面也存在普遍作弊行为。这一说法甚至引起了美国民主、共和两党领导层的担忧,担心他会违背美国大选历史上“输者称臣”的惯例,引发其支持者闹事。

事实上,与以往大选过程中媒体各有所属阵营的景象不同,在此次大选的决胜阶段,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站在了希拉里这一边,对特朗普实施“舆论围剿”,各类选择性的报道充斥着偏见与恶意中伤,早已背离了客观中立的新闻原则。

以往总统候选人的最后一场辩论,无论辩得多凶,辩论前后双方还是尽量“保持风度”,至少会面带微笑握个手。但此次辩论开场前、结束后,不仅希拉里和特朗普没有握手,他们的另一半比尔·克林顿和梅拉尼娅·特朗普也“创历史”地没有握手。这一细节也充分显现了此次大选双方相互伤害之深、离经叛道之远,同时也加重了选民对两位候选人及这场选举的反感。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由于对希拉里和特朗普太反感,很多美国人都决定在选举日投票中随便选个“不那么差”的就行。脸书(Facebook)上一个名为“2016谁也不选”的主页获得了超过10多万网民的点赞,这个主页只是众多“反对两名候选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之一。许多以“不投票”或“谁都不选”为主要内容的网站、主页和话题在此次大选中应运而生。

据此场辩论前一天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35岁以下的选民中有将近四分之一表示,“宁愿流星撞地球,也不想让两位中的任何一位当总统”。有抗议者展示海报,将他们两个比喻为“双头怪”,不想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投票。不少人认为,美国政治制度存在缺陷,需要从根本上改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