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藏日喀则人工饲草基地保留面积达到31.61万亩——
在雪山下种绿麦草
本报记者 代 玲
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人工种植的绿麦草。 本报记者 代 玲摄

10月初,海拔4500米的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涅如堆乡,一望无垠的万亩饲草如一块巨大的绿毯盖在了涅如河谷上,与河谷深处的瓦吉拉雪山交相辉映。一两米高的绿麦草在高原秋天的寒风中摇曳生姿,唱着丰收的欢歌。

67岁的罗布次仁是涅如堆乡乃龙村的村民,看着这些绿麦草喜人的长势,从来没想到家门口的荒地上也能种出饲草的他心里美滋滋的。

在罗布次仁的记忆中,涅如河谷草地退化严重,到处是裸地,风沙肆虐,自从种上了万亩连片的饲草,风沙再也没有这么大了。

“以前,一年当中多半都是风沙天气。一阵大风刮过来,满脸都是沙。家里的桌椅天天擦都还有一层薄薄的黄沙。”罗布次仁回忆起以往与沙为伴的日子多少有些苦涩。

现在,16000亩绿麦草茂盛地生长在涅如河谷上,有效地发挥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作用。同时,为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饲草,减轻了天然草地放牧压力,也有效防止了天然草地的进一步退化,改良和培肥了荒滩地的土质,为昔日的荒滩增添了靓丽的风景。

“如今,不仅风沙小了,这些一两米高的草也给我们这个高海拔的小山沟增添了不少绿色,我们的村子漂亮了很多。”罗布次仁说。在他们的眼里,这些草对于这个没有一棵树的村子来说不仅是草,而是一棵棵挺拔的“树”。

涅如河谷的天然草地植被盖度不足30%,而人工草地的盖度则有80%以上。人工草地上的绿麦草最高达2米左右,最矮的也有一米多高,而天然草地的草稀稀疏疏,没不过脚踝。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当地村民中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我们想都没想过海拔4500米的地方还能种出长得跟小树差不多高的草。以前我们的牛羊总吃不饱,现在有了这么多草,牛羊能吃饱了,而且生态环境也变好了。”村民阿旺说。

涅如堆乡是康马县的牧业大乡,草地占了全县面积的四分之一。以前发展牧业主要依赖天然草地,而现在全乡走上了规模种草养畜、改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们乡天然草地的面积很大,但草产量低,退化草地面积很大,由于经常放牧,再加上海拔高、寒冷和干旱等原因,退化草地恢复很慢。所以我们在荒滩和退化的草地集中连片种草,每亩平均能产鲜草4000斤至6000斤。这样不仅解决了饲草问题,还改善了生态环境。”涅如堆乡长顿珠旺加说道。在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过程中,涅如堆乡在加快人工饲草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成立了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种草养畜,通过适度规模化经营方式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涅如堆乡仅是日喀则市人工种草的一个缩影。日喀则市是西藏农牧业大市,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点区域,有大量可集中连片开发建设的宜草荒地和丰富的水资源,适宜发展规模化优质人工饲草基地。据日喀则市农牧局有关人士介绍,人工种草的补贴已经由原来的每亩2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每亩1200元至1500元,这样也为大规模土地平整、渠系配套等人工种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日喀则市农牧局自2013年以来借助国家投资项目,从草原生态保护、畜牧业发展和畜牧业防灾抗灾等需求出发,选择在南木林、康马、聂拉木等三县重点布局,坚持集中、连片、规模的要求,加快推进人工种草。日喀则市农牧局与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西藏百绿草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为当地农牧民提供种草技术方案和全程技术服务,推动日喀则市人工种草的快速发展。

“目前,全市已逐步形成了以南木林为核心,康马—亚东、聂拉木县为两翼,覆盖全市18县区的草业发展格局。全市人工饲草基地保留面积达到31.61万亩。”日喀则市农牧局局长丁峰介绍。“十三五”期间,日喀则市还计划新增人工饲草基地40万亩,人工种草面积达到70万亩左右,草产量达到40万吨以上。通过因地制宜、合理有序推进规模化人工饲草基地建设,日喀则市实现了种草养畜、种草养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并不断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建设和畜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模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