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网首页 | 手机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11版:广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贸辉煌的见证者推动者引领者
李 健

诞生于1957年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每年春秋两届,今年秋季已经是第120届,即将度过一个甲子。60年风风雨雨,广交会是一个窗口,也是一座桥梁,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世界。广交会见证了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穷国成长为世界经贸大国,进而走向世界经贸强国的辉煌历程。

举办广交会的初衷,是打破冷战时期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扩大出口创汇。那时,我国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农副土特产品、手工艺品和资源性产品。首届广交会到会的境外客商不过1000多人,成交金额才几千万美元,国内展商只有几十家国有外贸公司。在计划经济下,进出口受指令性计划支配,广交会成交金额和商品多年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它使国内初步了解了国际市场,换回了国家进口稀缺物资急需的外汇。

改革开放以后,广交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建立经济特区,从沿海到内地开放,吸引利用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等,我国对外贸易的面貌为之一变。广交会成为连接国内企业和国际市场最重要的展会。从那时到现在,广交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折射出中国外贸发展的巨大成就。

参展商方面,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越来越多的省、市、县外贸公司,工业生产部门的贸易公司以及雨后春笋般的外商投资企业都有了直接的进出口权,参加广交会成为这些企业获得出口订单的主要渠道。参展商从几十家、几百家增加到几千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放开了民营企业外贸权,广交会参展企业上升到几万家,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成为主力。到会境外客商也由过去几千人次,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增长到几万人次,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更是达到近20万人次,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初期境外采购商以港澳台和华人客商为主,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比重不断上升,现在发展中国家面孔也越来越多。

参展商品方面,随着中国出口结构的进步,广交会交易的商品也今非昔比。上世纪80年代,轻纺产品取代“鸡毛蒜皮”成为广交会主要出口商品。90年代,机电产品成交金额超过轻纺产品。进入新世纪,高新技术产品和中高档消费类产品日益增多,各类品牌商品也迅速增加。2004年,广交会设立品牌商品展示交易专区,迄今品牌商品出口成交金额已经占广交会成交总额的30%以上。近几年,越来越多民营“双创”企业带着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参展,为广交会增添了新的亮色。

展会功能方面,过去广交会只是一个出口交易会。从2007年第101届开始,广交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设立了进口交易区,吸引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展示交易他们的商品。面对国内外各种展会的竞争,广交会也在积极转型和创新,从单一展示交易平台向为参展商提供客户筛选、行业交流、信息发布、产品推介等综合服务的新型贸易平台转变。

展会设施方面,广交会成立时租用的中苏友好大厦展厅面积不过万余平方米,改革开放之初使用的流花路展馆面积扩至11万平方米。由于参展企业和境外客商迅速增加,流花路展馆不断挖潜改造,扩大展厅面积,最后达到几十万平方米,但仍不能满足需求,每届广交会都是“一位难求”。2008年,广交会全面启用新建的琶洲展馆,展厅面积达到110万平方米,成为排名前十位的世界最大展览场地之一。

近两年,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进出口下滑,广交会到会客商和成交金额也出现一定萎缩。但是,一般贸易比重提高,民营企业显现活力,自主研发和品牌商品保持增长,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看好,这些都成为广交会新的增长点。为推动我国外贸转型升级,广交会扩大招商范围、优化展区设置、创新服务模式、推进智能化办展、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建立优胜劣汰参展机制等切实措施,给企业减负和加油,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经过供给侧发力和艰难调整,中国外贸的潜力和优势定将进一步发扬光大,广交会作为中国“第一展会”、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定将迎来新的辉煌。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标题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