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足球应挤掉资本泡沫
李 景

奇迹黯然退场,幸运挤进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2强赛的中国男足目前4战3负仅积1分,晋级世界杯基本无望。绝望卷土重来,时隔15年之后,终于站上亚洲顶级赛场的国足竟毫无招架之力。

梦又碎,人憔悴。熟悉的剧情、相似的套路,球迷们或许早已习惯甚至麻木。但当中国足球再一次成为嘲笑对象的时候,我们也应看到,与前几次冲击世界杯失败不同,如今的中国足球在足球环境和竞技水平方面已有所变化——俱乐部层面拿下了亚洲冠军,联赛排名也在亚洲居前,足球学校的崛起也如雨后春笋。

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之下,为什么国家队层面依旧颓势如昨?诚然,足球改革的成效需要时间培育并检验,但不能否认的是,自2012年以来的金元足球趋势,破坏了从青训到联赛的理性发展。固然足球市场化发展中资本的角色举足轻重,没有资本,足球的软硬件建设都将寸步难行,但急功近利确实成了我国足球资本的通病。俱乐部还是应该尊重足球规律,不能为了追求眼前效应盲目烧钱,造成球员身价虚高、俱乐部因工资负担重而挪用青训经费等问题。

可以说,中国足球目前取得的成绩大部分是集中财力买球员、外援、教练的结果,而不是整体足球水准的提升。看似风光热闹,实则千疮百孔。虽然这对忙于快速提升竞争力、追逐眼前利益的市场化俱乐部来讲无可厚非,造成的后果却是自身球员造血能力依旧薄弱。

俱乐部通常愿意用90%以上的经费打造即战力,却不愿动用哪怕10%的经费培育后备力量。足球资本在俱乐部一线队中的过度聚集,造就了无数年薪过千万元的本土“球星”,身价过亿元的外援更是屡见不鲜,这样的估价已远超真实水平。而国内年轻球员在身价虚高的本土球员和外援球员的压制下,更难获得机会,导致新人成才率低,后备力量匮乏,多数球员并没能分享中国足球资本的红利。

过去十几年被掏空的中国足球,不可能简单粗暴地用钞票填满。因此,唯有抑制眼前的成绩冲动,改善足球资本的配置结构,挤掉堆积在球员出场名单上的资本泡沫,才能培育俱乐部输送优秀球员的能力,才能让国家队有人可选、提升竞争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