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0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学代有红人出
□ 梁归智

这一代读红者,有了与红学前辈完全不同的视角和口味,这是最本质最内在的变化

记得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于2012年5月31日驾鹤西去之后,曾有千万红迷在网上献花送行,许多报纸杂志则发表了追思怀念文章。不过更发人深省的是,周先生的离去,似乎成了红学演变的又一个节点,即从那以后的4年时间里,新媒体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进一步革命性变化。红学的“阵地”和“场”,除了传统的纸媒报刊书籍,以及新世纪以来一度兴盛的博客网站,又增加了更时髦的微信群和个人公众号,可谓日新月异而且水银泻地。

宏观鸟瞰,以周汝昌先生离去前后那一两年为界,红学景观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红学的“精英”与“草根”之分野,一方面似乎更加畛域分明,另外一方面也有某些融合交通迹象。

传统的小众和精英,以大专院校的教师和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主体,写作学院派的“论文”。比较集中的阵地,除了《红楼梦学刊》外,有两个刊物值得一提。一是北京曹雪芹研究会主办的《曹雪芹研究》,二是上海一些学人发起主编的《红楼梦研究辑刊》。这两种刊物比较偏重曹雪芹及其亲友家世及各种《红楼梦》版本文献的发现和考证,也兼有某些对《红楼梦》文本作文学性分析和讨论的文章。两种刊物,都是文献考证尚有可观,文学评析乏善可陈。

更值得关注的是普通“大众”和“草根”对《红楼梦》的接受。由于出版市场化的普及,以及微信群和公众号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变化。首先,每年出版的红学读物有增无减,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对《红楼梦》的文本解读,此外也有少量索隐性的著作。这方面的内容,还有见于各微信群的众多讨论,短幅长段,汩汩滔滔,有的细辨一字一句,有的畅论版本学理,时有灼见真知,时见琳琅闪耀。

如“草根说红楼梦”博客的博主,一个人就创办了三个红学微信群,还和“每日头条”合作,搞了自媒体公众平台,并有网上红学书店。这位博主的网名叫“卜世仁”,就是《红楼梦》里贾芸的那个吝啬舅舅,谐音“不是人”。红友问他为什么起这样一个网名,“卜世仁”回答:“生活中,你我他,哪个没有卜世仁的身影?我开了一个杂货店,感觉要做卜世仁才能让我重生。”

彻底淡化了20世纪“理想”和“革命”色彩的一代终于走上了红学的前台而成为时代主角。这一代读红者,有了与红学前辈完全不同的视角和口味,这是最本质最内在的变化。

从王国维、胡适一直到何其芳、李希凡、王蒙、刘再复的《红楼梦》解读渐行渐远了。这些红学名家虽然立场观点各异,却有共同的时代精神氛围底色,而这种底色在当代新人这里越来越模糊看不清楚直至基本上消失。也许两位中国红学会副会长出版的最新著作具有某种对旧时代最后挽歌式的标志意味: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出版的李希凡《回眸往事——李希凡自述》,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出版的胡文彬《世纪回眸——当代红学的记忆》。

明白了这种时代精神氛围的化异变迁,也才可能对当前红坛的纷纭万象有所理解,而不感到乱花渐欲迷人眼。已经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红学老一辈其实也不必过分失落,因为过往的红学万象已经被新一代做了自然的筛选抉择,有的被无情地淘汰了,有的则被无形地继承了。甚至《红楼梦学刊》也“与时俱进”,搞起了“微信征订号”,从红学微信群里吸取新养分,以挽救日显衰老的躯体企图起死回生。

因此,一些红坛新现象也就完全可以理解。比如《红楼梦》新续书的纷纷出世。据网上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90年代的张之、周玉清开始,后继者又有刘心武、温皓然、石瞳、李芹雪、何恩情、匡双喜、顾文嫣等多人出版了新续本《红楼梦》。笔者从来不耐烦阅读新续书,但必须承认,这是“两种《红楼梦》”的观念已经大行于天下的衍生产物。一句话:红学已经改朝换代,《红楼梦》更加万古长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