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秋收季节,全国各地秋粮陆续开始收割。历经春种、夏管,广大农民正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秋收。秋收时节的乡土中国,田野里是隆隆的农机作业声。东北黑土地的水稻、西北的马铃薯、华北平原的各种杂粮、南方金灿灿的稻田,各地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成熟期,合理安排收获进度,确保颗粒归仓。
据悉,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天气现象影响,全国部分地区的秋粮收获期可能有所推迟,北方秋季降水可能偏多,易引发秋汛。各地立足抗灾夺丰收,及早制订机械化抢收抢种预案,努力加快秋收冬种进度,不误农时。农业部提出,力争今年全国玉米机收水平超过68%,中晚稻机收水平超过80%,马铃薯、花生、大豆、棉花、甘蔗等作物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秋粮生产的种植结构有所优化。在政策引导下,农民调减玉米面积,调优品种结构,把高纬度、干旱地区的玉米改种为耐旱的大豆、杂粮杂豆、薯类等作物。预计今年全国玉米面积调减3000万亩以上,大豆面积增加超过800万亩,饲草及青贮玉米面积增加超过600万亩。今年,国家在“三北”地区继续开展粮改饲试点,试点县由30个扩大到100个,并在黑龙江开展玉米大豆轮作试点。
农民们越来越感受到科技对秋粮生产的贡献。在东北地区,黑龙江探索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内蒙古三级联创控肥增效示范区、抗旱节水示范区,吉林对关键农机具敞开补贴;在黄淮海地区,山东实施病虫“一防双减”行动,河北通过水肥一体化节水增粮;在南方稻区,四川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江西实施粮食高产高效创建、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七成,是最关键的一季。对农民来说,从丰收在望到丰收到手还有储存和销售两关。在主产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正逐步推广使用全自动谷物烘干机,有效缓解粮食无法晾晒、无处储存的困扰。随着秋粮收获顺利进行,收购工作也陆续展开。中储粮等粮食购销企业开展预约收购、订单收购、上门收购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力保让农民卖“舒心粮”。
文/本报记者 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