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融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物长宜放眼量
——记第十二届北京—东京论坛
本报驻东京记者 苏海河

为期两天的第十二届北京—东京论坛9月28日在东京落下帷幕。本次论坛是在国际关系新形势下就中日关系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开展的一场中日民间坦诚对话,向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及经济界建言献策并达成了《东京共识》。

《东京共识》指出,加深对话和交流对于两国未来和地区和平十分重要。要本着正视历史,顺应大势,为构建两国国民之间的长期互信而付出努力。中日两国经济都处于结构调整期,巩固和发展双方经贸合作,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东京共识》还表示,两国政府之外的民间对话,能够发挥其特殊和重要的作用,希望以本届北京—东京论坛为契机,继续推动民间交流与合作。

中日双方近百位政治、经济、军事、媒体等各领域专家学者与会,就不同领域相关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中国原国务委员、中日友协会长唐家璇专程与会并发表了主旨演讲。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现任外相岸田文雄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虽然正值日本临时国会辩论的关键时刻,仍有10多位国会议员出席论坛并参加专题组讨论。由此可见两国各界对此次论坛的重视和期待。

本次论坛政治安全专题的讨论最为激烈。中日两国政治关系继2014年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后,近两年有所缓和,特别是不久前G20杭州峰会期间两国首脑就建立两国海空联络机制达成了共识。但是,中日关系仍然不时受到复杂因素干扰,现在正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双方应该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努力扩大两国关系积极面,抑制消极面,确保两国关系稳定改善。论坛上,两国多位专家都指出要关注对方国家的发展和政治走向,但相互认知差别较大。多位中方专家呼吁日本政府及各界警惕民族主义的膨胀,避免无端介入南海问题,正确看待中国的发展,应该相向而行,共同合作维护地区安全秩序,为两国人民福祉、两国共同战略利益、为亚洲和平繁荣作出贡献。

经济合作专题的论坛堪称热烈。两国专家都担忧中日经贸发展速度低于各自经济发展速度,不利于经济转型和今后长期发展。日本经济界尤其关注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去产能、消化不良债权等。对此,经济学家樊纲指出,中国的产能过剩与上一轮危机后支撑世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创新经济、产业升级需要智慧和时间,这也恰恰为中日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双方专家提出了IT研发、金融服务、环境能源、医疗保健、养老产业及合作开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等众多领域合作建议,呼吁双方企业界要转换合作观念,创新合作模式,扩大合作领域,积极推进企业对企业的直接接触和紧密合作。

媒体合作是中日合作的重要领域。早在两国建交前的1964年双方就通过民间协议开始互派常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两国相互成为对方重要的报道对象。舆论调查显示,89.5%的中国受访者通过接触本国媒体(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了解日本信息。中国受访者普遍认可媒体对中日关系的建设性作用,认为中国媒体对于改善中日关系“有正面贡献”的比例达到73%。专题讨论中双方代表均认为,媒体在影响国民感情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两国媒体都应为改善国民感情而致力于客观报道,并且就有益于双方的采访报道等方面开展合作,特别应更多地发挥年轻人喜爱的新媒体的作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