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铁血担当砺剑人
——记火箭军某新型导弹旅旅长李正连
本报记者 姜天骄 通讯员 李永飞
图为火箭军某新型导弹旅旅长李正连。 陈双维摄

关山重重,长剑引弓,发射“零秒”即将到来。天上,卫星过境侦察窥视;林间,“蓝军”分队潜伏袭扰……

指挥所里,火箭军某新型导弹旅旅长李正连凝视着电子地图上不断变化的电磁频谱曲线、气象卫星云图,在多维立体的战场空间里寻找火力发射窗口,指挥一枚枚导弹直刺苍穹,精确命中目标。

这位从军30年,荣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的导弹旅长,自信地走出指挥所,一幅新的“砺剑图”已在他心中勾画开来。

永远箭在弦上

夜探该旅,正赶上一场不打招呼的应急拉动。子夜时分,刺耳的“战斗警报”划破夜空,官兵迅如捷豹,转瞬消失在夜幕中……

“‘箭在弦上’已成常态,部队闻令随时能战!”李正连的大嗓门,源自一份满满的自信。然而,2009年,李正连刚当旅长时,心中却充满忧思。

赴任之初,李正连整旅千里转进执行演练任务,基层营连的战备物资“锣齐鼓不齐”。“这样能打胜仗吗?”拷问,如重锤猛击着这位戎马疆场的优秀军人。他从此开始“天天抓战备、常年高戒备”的日子。

作为旅长,李正连清楚,部队组建时间不长,要在戈壁滩上建起一座导弹营盘,实属不易。但他更清楚,部队组建一天,就得备战一天。

带兵打仗,使命催征。李正连带动全旅官兵牢固树起打仗标准,反复锤炼战备“组合拳”。

他打起背包住进发射一营搞试点,白天实地查短板,夜里挑灯定措施,不仅对战备所需的物资种类、数量、装卸载顺序等作出规范,还按照规格大小、体积重量、功能特点进行模块化、标准化配套储备,使整营应急出动时间缩减2/3以上。

试点结束,全旅认真总结,出炉一份《旅物资标准化建设实施细则》,按照不同战备等级和要求,相继建成14个涵盖16类13500余件器材的战备物资库、14个包含19类14000多个备件的“特种装备备件库”,使部队保持“随时能用、随时能战”的临战状态。

那年盛夏,一位上将到旅里视察,晚饭后突然问:“你们整旅轻装紧急集合,需要多长时间?”李正连一愣:训练大纲只对整营整连紧急集合有所规范,整旅集合还是空白,部队也从未搞过此类训练。他估计需要1小时时间。

“给你们30分钟!”将军语气坚定,在场的人无不捏了一把汗。李正连火速冲向作战值班室,警报骤然大作。

22分钟,全旅集合完毕!将军满意地连连点头。那一夜,李正连辗转难眠:大纲没要求的,打仗就用不上吗?

他开始围绕担负的使命任务、部队地域特点等,建立完善三级岗位执勤防卫力量,建立全天候预警监控值班机制,研究细化13种战备方案和12个应急处置预案,常态化开展高戒备拉动、整旅结合等“七个拉动”,探索出常规导弹部队“四级”值班待战模式,在火箭军部队全面推广。

磨砺大国剑锋

那年秋天,该旅千人百车一路西进,刚刚抵达就接到战斗命令——趁着夜幕完成火力突击演练。按惯例,以往驻训都分“三步走”:长途机动、安营扎寨、训练发射。而这次未扎营帐,就要先打一仗。此役的“设计者”正是李正连。

以作战的方式训练、以训练的方式作战,是实战化训练的最高法则。李正连告诫官兵:“能打仗是基本要求,能打胜仗才是终极目标。平时不搞实战化训练,战时就会用鲜血来弥补。”

2013年,部队首次奔赴高原执行实弹发射任务。李正连自抬门槛:不外请专家,独立组织实弹发射;全员备战,随机抽点发射单元。

“从难从严固然重要,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有人好意提醒。李正连态度坚决:“这一步,不迈不行,迈慢了也不行!”

作出这个决定,李正连也很纠结,但他心中有底。为锤炼部队独立发射能力,他带着部队做了大量“功课”,今天必须拉到演兵场上遛遛。

鏖战一个多月,李正连一直卯在阵地。当长剑扶摇直上刺破苍穹,他黝黑的脸庞露出微笑。这一仗,实现了“四个首次”,并刷新该型导弹新模式发射最佳精度纪录。

如今,“四个首次”又衍生出多项“军规”——连续部署转换、连续火力突击、变换发射阵地……新的“战场法则”让这个导弹旅浴火重生,战斗力突飞猛进。

训练严一分,战斗力长一分;训练实一分,胜算增一分。李正连抓训练,专挑险难课目练,盯着短板补。在他脑子里,训练不是看看“有多能”,而是查找“哪不行”。

刚当旅长那年,李正连发现野外训练场缺少待机地域,部队行动难躲“天眼”追踪。他便着手在戈壁滩上建起半地下掩体,还请来伪装专家研究现代“隐身术”。

那年冬训,驻训地域雪很深,极目之处,不见一兵一卒。号令一出,战车揭开雪地伪装,导弹精兵跃出雪野,在洁白的雪地上纵横驰骋。上级导调组大吃一惊:最近的警戒人员就伏在脚边的雪窝子里。

砺剑砺锋、练兵练将。李正连常说,什么样的指挥员带什么样的部队。在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指挥员名册,他时常对照一个个名字盘点:运筹帷幄、摆兵布阵孰优孰劣,补齐短板、锤炼能力如何发力?

发射一营营长张驾卿还记得,他担任作训参谋时,一份作战方案被李正连五易其稿。几张面目全非的纸,很快摆到全旅指挥员的面前,李正连带头反思:人才培养是不是要加强?

李正连在全旅推行人才培养十项举措:协调上级机关和院校,加大指挥员信息化素质和军兵种知识培训力度;每年对人才建设进行评估,画出指挥员素质变化曲线;演练一律不准背脚本……

十年磨一剑。2013年秋,上级组织军事技术大比武,该旅大获全胜:李正连夺得旅团主官组冠军,孔强在旅团参谋长组折桂,机关参谋组夺得团体第一。

潜心创新“剑谱”

聚焦明日之战,规划今日之练。李正连认为,作为导弹部队,在现代战争夜战夜训的“四难”条件下,“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就是实战!

2011年,战略导弹部队首次组织旅旅对抗演练,李正连披甲出征。他带着官兵研战法、破袭扰,一路鏖战,险胜而归。

这次凯旋,助推该旅跨入军事训练一级旅行列。李正连却面无喜色,他一一复盘重新审视战局:克敌制胜,不仅要剑刃锋利,更要剑法过人。

正在李正连勾画“对抗蓝图”时,一纸命令将他调到火箭军机关,专门研究作战训练问题。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他筹划组建了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蓝军”,组织了首次红蓝对抗演练,探索总结出“三步四法”对抗训练模式。

当李正连再次回到塞外劲旅时,他带回的“新剑谱”,为部队插上腾飞之翼。

磨砺剑锋,离不开“磨刀石”,可“信息化蓝军”远在千里之外,怎么办?党委议训会上,李正连提出:依托教导队组建蓝军分队,添置无人机、干扰器等设备,让演兵场上多几匹“狼”,常态化开展对抗训练。

演兵场上,部队被蓝军分队折腾得叫苦连天,李正连却躲在指挥所里给蓝军分队当起“参谋”,出主意、教狠招。几名营长脸上挂不住,李正连给大家鼓劲:“今天训练敢于‘求败’,明日战场方能‘求胜’。”

随着对抗的升级,尝尽了苦头的官兵在一次次历练中不断成熟,克敌制胜的应对方法越来越多。

如今,李正连带领部队打胜仗的“剑谱”上,正浓墨重彩地书写创新之举:为构建逼真战场环境,对导弹操作大厅进行信息化改造,使其成为能实现全旅合成训练的“淬剑池”;加强作战对手研究,率先建立旅级“作战目标库”,形成完备的军事训练体系;建立军情通报机制,作为组织军事训练的重要参考。

2016年初,李正连被评为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作为优秀共产党员作巡回报告,很多官兵为他挂满胸前的奖章点赞。他感慨地说,从军30年,获过无数奖,但我最喜欢这个荣誉:砺剑尖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